首页 > 新闻 > 国内 > 正文

一碗不寻常的“面”_焦点热议

2023-06-21 11:52:28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拉面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在出台一系列扶持青海拉面产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多次召开产业推进工作会议,总结推广经验,推动产业发展,使青海拉面成为带领群众脱贫增收的“致富面”、创造美好生活的“幸福面”,对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和有力推手。

“来一碗二细青海牛肉面!” 循化县品牌局供图
白庄镇山根村举行拉面技能大赛。韩学良 循组 摄

带领群众脱贫增收的“致富面”


(资料图)

六月的河湟,处处美景。走进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下拉边村,整洁干净的硬化路连通着各家各户,以砖木红瓦结构修建且极具撒拉族特色的庄廓,在保持北方固有四合院布局的同时,檐面镶嵌了各种精美的木雕装饰,家家户户院内红花绿叶,无不透露着村民欣欣向荣的生活。

近些年,下拉边村在村致富带头人的带领下走上了一条更加宽广的致富路。“村里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不仅‘钱袋子’鼓起来了,‘家底子’也厚起来了。”村民马乎才尼说:“以前,咱们基本都是靠种地维持生活,乡亲们没有别的本事,更没有别的想法,全身心都投入在农业上,生活水平提不上去。后来,在村里人的带动下,很多人都开了饭馆,生活变好了,存款也有了,还在村里办起了养殖场。”

马乎才尼就是村里靠拉面致富,并办起了养殖场的其中一员。像他一样靠着一碗面做大做强的人在白庄镇还有不少,他们中有刚进入行业的“小白”,也有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拉面人”,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经验和层次的人都在这个行业里,大家共同编织起白庄拉面经济大镇的美好画卷。

下拉边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小,为了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和限制,白庄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村民发展拉面产业。如今,下拉边村有上百余户的拉面经营者,是当地拉面大村。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白庄镇共有1230余家拉面经营户,从业人数4914人,月收入高达1200多万。拉面经济已名副其实地成为白庄镇除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以外,拉动经济的第三架“马车”。

说起自己的创业路,马撒俩积累的经验可谓全面。20岁的他为了改变家里的生活,最初去到杭州,在拉面馆里打杂,扫地、洗碗、剥蒜苗、煮肉、揉面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熟悉起店里的工作,空闲时间就来到拉面师傅身边虚心求教,经过师傅的教导和自己一遍遍的尝试,最终学会了拉面技艺。随着手艺的成熟,他从杭州走到深圳开起了自己的第一家拉面馆。“现在我已经和合伙人在深圳开了十几家分店,还创办了自己的拉面品牌——西部金穗牛肉面,各方面还不错。”马撒俩说。

富裕起来的马撒俩致富不忘乡亲,积极发动亲戚朋友们学习拉面技能,带动大家一起脱贫致富,换了一种活法。现在,越来越多的群众也意识到,要想“钱袋子”鼓起来,就要因地制宜,利用好产业优势,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群众步入这个行业。

“一个炉子、两口锅、三张桌子、四张凳”是人们对拉面人最初的印象。早从改革开放初期,我省的回族、撒拉族发扬营商传统,以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将传统饮食文化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发展拉面产业。他们背井离乡,走南闯北,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拉面手艺,渐渐在北京、上海、深圳、厦门、武汉等国内各大城市站稳了脚跟。一批又一批拉面人的不断涌现,使青海拉面从一种经济现象成为一个优势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对海东乃至全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特别是贫困农民走向小康,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巨大。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海东市委市政府把拉面产业作为青海东部地区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加以扶持,推动其健康持续发展。据海东市拉面产业管理部门统计数据显示,青海拉面馆分布全国337个城市和地区,拉面馆总数达3.2万家,从业人员20万人,年销售收入200亿元,年利润达70亿元。其中,海东市占有量为89%,拉面产业成为海东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20%增长到如今的53%以上,培育了一批“致富带头人”,催生了一大批“楼房村”“轿车村”“老板村”和“小康村”,让海东超10万贫困农民自行实现了脱贫,有力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尽管近两年疫情影响,但整体上拉面产业基础依旧牢固,产业韧劲依旧强劲。据2023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青海拉面产业复苏迅速,拉面馆数量、从业人员数、销售收入三项主要指标分别达到了2019年同期时的102.3%、100.7%、110.2%,并且趋势日益向好。同时,业内普遍认为,“后疫情时代”青海拉面产业大有作为,未来可期。

海南和青海两省拉面行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现场。董健人 摄
如今,花样繁多的牛肉面种类也增加了消费者选择范围。韩学良 摄

创造美好生活的“幸福面”

走进循化县白庄镇山根村文化广场,在广场边上的宣传栏内,有资料详细介绍了山根村靠拉面改变命运的历史,此外,还贴着拉面培训的照片、拉面手艺比拼大赛获奖人员的照片等,向人们展示着山根这个村子对拉面的投入。

村民马有才说:“去年,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村举办了三次培训,也让村里致富带头人给其他人传授了管理、经营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所以,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学到了手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创业,村里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如白庄镇一样,在海东各地,拉面产业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给群众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如今,这一外向型经济正在健康有序地转换角色,拉面产业下游需求倒逼上游产业发展,催生返乡创业,将触角延伸到了拉面产业始发地,一批拉面企业成功人士开始返乡创业,由“经营下游”向“开发上游”转变。

从事拉面馆经营多年的拉面人韩光远,于2013年1月返乡创业,先后在家门口成立青海青化实业有限公司、青海伊丰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青海青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主营青海拉面食材的研发、生产配送及农特产品销售。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他在为当地农副产品找到销路、打通流通渠道的同时,还努力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地务工难的问题,让农民能够在家门口赚到钱。据了解,10年来,韩光远累计为务工农民发放工资1000多万元,带动当地360多人增加了收入。

同样,位于西宁市西门口的大型餐饮综合体——大西门餐饮城就是由韩进录等拉面人率先返乡创业的产物。餐饮城用工人数达300多人,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就业问题。此外,优秀农民企业家韩东原本也是一名拉面人,1996年完成原始积累的他,在西宁市核心地带建成全省首家集清真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准四星级旅游度假饭店,用工达500余人,成为西宁市城东区最大的民营商业群,先后解决了400多名海东农民就业。

像韩光远、韩进录、韩东一样返乡创业的“拉面人”还有很多,他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先后在西宁等地发展第二、三产业,形成了一定影响力。他们投身家乡建设,围绕拉面产业下游需求,在土地和农副产品上下功夫,建立起牛羊肉、菜籽油等原材料加工基地。同时,流转盘活大量闲置土地,探索种养结合模式,形成以种促养、以养促供、以供促效、以效促进的良性循环,就地催生了一批饲料加工储藏、牛羊屠宰、农副产品深加工、物流等企业,在提升了土地使用率的同时,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5年,海东市拉面返乡创业企业流转盘活闲置撂荒地3万余亩(一亩约等于0.067公顷),仅流转一项农民收入就增加了200多万元。有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撂荒地产出从零元按照青储种植计算,每亩达4500元,其中除去用工工资部分每亩400余元,农民增收超1000万元。此外,在加工企业及流通环节,上千人在家门口有了稳定收入,总计达4000万元左右。

对此,青海省各级政府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立足各地实际,依托园区和农田,着手拉面产业食材需求,延伸拉面产业链条,实施筑巢引凤工程,鼓励拉面企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赋能乡村振兴,呈现出了“人回转、钱回流,企回迁、业回创”的格局。数据显示,目前,在拉面产业中,海东市返乡创业拉面企业达542家,带动就业人1.1万人,实现销售收入20余万元,利润7.2亿元。其中,值得关注的是,95%的返乡创业企业扎根在农村,90%的产业依托遍及全国的拉面企业,产出产品供给市场不仅巨大,而且稳定。

我们看到,这碗创造美好生活的“幸福面”,不仅让乡村因其产业而振兴,也让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得以不断提升。

标签: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资讯播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