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正文

【环球播资讯】瞭望 | 雪域高原传统文化创新转化,赋能乡村振兴

2022-10-14 16:42:01来源:新华社  

西藏

西藏是原“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中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幅员辽阔、沟壑纵横、高寒缺氧。


(资料图)

“我白天在村藏戏团演出,晚上到剧场工作,月收入比以前打零工时多了5000多元。这几年盖新房,换新车,生活越来越好。”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刘洪明李键

作为一名木刻传承人,泽培以前最担心技艺会失传。

他的家,在地处金沙江西岸的西藏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外冲村,属于昔日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8年以前,村里20多个木刻艺人只是零星接点活儿,每人月收入不到2000元。

当本刊记者再次见到泽培时,他已经有了个新的身份:外冲村致富带头人。今年,他被江达县人社局聘任为劳务经纪人,成功推荐当地50余名木刻优秀学徒,到拉萨、昌都、甘孜等地工作。

从“村里的老艺人觉得木刻没前途就想转行,年轻人更不愿下苦功夫学木刻”到“每个季度都有稳定客户,车间里学徒越来越多”,泽培感受到家乡在变化——通过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村民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

西藏丰富的传统文化,有着独特魅力。在多年保护、传承、发展的基础上,传统文化更成为赋能当地乡村振兴、帮助村民融入现代生活的新动力。

数据显示,西藏2021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0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3.0%、16.0%。近年来,西藏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兴边富民深度融合,让文化旅游充分展现雪域高原的自然之美。

西藏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外冲村木刻传承人泽培(右)带领村民制作雕版(2019年7月12日摄)格列旺久摄

非遗焕新活力

“木刻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别好的文化资源。只有通过活态传承,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其中,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能。”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西藏分公司驻外冲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格列旺久,一语道出原来的贫困村发生变化的原因。

江达县的波罗古泽木刻雕版技艺,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该技艺以当地盛产的桦胶树为原料,制作出的工艺品做工精细。一块雕版制作完成需经10多道工序,使用的刻板雕刻工具有40余种。

外冲村有得天独厚的木刻文化优势,此前却一直处于“守着金饭碗出去讨饭”的困境中。2019年,驻村党支部确定了挖掘文化资源潜力打造木刻特色产业的帮扶思路,将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头等要事。

为此,驻村工作队协调成立波罗乡木松民族手工艺公司,又申请政府投资500余万元,加上华电集团捐赠的109万元,建成占地1400余平方米的木刻车间和防洪配套设施,还建设了冬季改善木刻工人作业环境的阳光房。

“从公司成立之初的4名艺人,到现在的112名艺人和学徒,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进来。”外冲村党支部委员泽仁郎加说。

“以前除了种地、养牛,没想过干其他的。这两年学习木刻,每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外冲村村民白玛加村说,自己在用双手雕刻着幸福生活。

在外冲村,木刻文化产业已是既有前景又有“钱”景的产业。据统计,2021年外冲村人均年收入达12500元。今年1至8月,全村群众累计分红超785万元。

农牧民变身演职人员

拉萨市城关区次角林村村民索朗次仁家里的150多只羊,最近拿上了“工资”:它们要参演大型户外情景剧《文成公主》。

“每晚七点前,我要把喂饱的羊群赶到舞台边,帮助重现千年前吐蕃时期牲畜繁旺的景象。”索朗次仁说,这能让家里每年增收7万余元。

次角林村曾是典型的贫困村。大型户外情景剧《文成公主》的先导和示范效应,带动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产业集聚。近年来,该剧不断创新提升,已成为游客到拉萨旅游的热门打卡项目。《文成公主》的800余名演职人员中,当地农牧民占比约95%。他们白天务工务农,晚上参加演出,每人每月可增收三四千元。

随着众创空间、非遗体验园等项目落地,园区逐步构建起以旅游演艺产业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全产业链。《文成公主》首演以来,累计演出逾1300场,演出及旅游配套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10亿元。

记者了解到,次角林村村民通过参与园区建设、参加演出、创业等方式,实现就业4000人以上。

洛桑旦巴是次角林村藏戏团的演职人员,同时在《文成公主》中担当群众演员。“我白天在村藏戏团演出,晚上到剧场工作,月收入比以前打零工时多了5000多元。这几年盖新房,换新车,生活越来越好。”他说。

《文成公主》剧场负责人介绍,经过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布局,实景剧已形成以文化旅游演艺为核心,以创新为驱动的文化旅游全产业链。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文旅产业助力西藏乡村振兴。

特色文旅促进交流

藏戏历史悠久,是一门集歌舞、表演、说唱、文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雅砻扎西雪巴藏戏的鼓钹伴奏、唱腔、服饰等独具特色魅力,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南市乃东区扎西曲登社区,被称为“藏戏第一村”。2019年,湖北省援藏工作队投入2000万元,撬动当地投资3000万元,鼓励群众发展民宿旅游。

扎西曲登社区居委会主任尼玛次仁,是雅砻扎西雪巴藏戏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以来,每到夏秋季节他都要组织村民现场演出。

走进次拉姆家,宽敞的院落井井有条,摆满鲜花的客厅干净整洁。“我今年61岁,没想到还能创业开民宿,每天忙碌充实,很有成就感。”次拉姆说。

次拉姆是2020年6月开始办民宿的。“最初只有两间客房、五个床位,现在已经增加到四间客房、八个床位。每张床每晚收费50元,还会为客人提供免费的酥油茶、甜茶等西藏特色茶饮和零食。”次拉姆说,近三年来,自家因此增收了约十万元。

“扎西曲登社区共129户513人,已有64户居民开办了民宿。”尼玛次仁说,2021年,社区家庭旅馆共有床位440张,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群众户均增收1.5万余元,集体经济和农牧民实际增收200余万元。

在西藏农牧区,撬动文化资源,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收益。“以前我只能听懂普通话,但不会说。现在对我来说,用普通话进行基本的聊天沟通没有障碍。”次拉姆说,有时晚上游客还会坐在民宿客厅闲谈,交流当地风俗、传统文化、生活劳作等情况。

随着交往交流交融持续走深走实,藏族群众更加积极地拥抱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次拉姆说,过去自己要么在地里干活,要么在喂养牲畜。现在每天要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大家都更讲究卫生,讲究穿着啦”。

“通过特色文化的创新转化,我们把游客留在了距离市区仅半小时车程的乡村。”最近,尼玛次仁和社区干部正计划成立旅游公司,统一经营藏戏演出、民宿、旅游接待服务等,一步步实现心中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标签: 雪域高原传统文化创新转化,赋能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资讯播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