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 > 正文

通讯!新华走笔丨“隔空投喂”的团圆味道

2025-10-10 12:08:13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跟姑姑通电话,末了,她问:“最近还有想吃的不?”


(相关资料图)

“上次的粉蒸肉还没吃完呢。”

是啊,冰箱里还有一份粉蒸肉,得赶紧把它吃了。取出来解冻,随后放在蒸锅里,打开燃气灶,蒸上20分钟左右,一道地道的家乡美味就成了。姑姑特意叮嘱我,熄火后别急着起盖,得焖上10分钟。好了,夹上一块,送进嘴里,米粉的软糯和五花肉的肉香瞬间在舌尖共舞。

老家在安徽安庆,粉蒸肉是家乡的一道传统美食。顾名思义,粉蒸肉是把特制米粉(老家称为“榨肉粉”)均匀撒在切段的五花肉上,再放上老抽、姜末等调料腌制,随后在灶台上跟米饭一起蒸。饭没熟透,粉蒸肉的丰腴香气就从锅盖里窜出来了。但米饭有些“狡猾”,截留了一些粉蒸肉的肉香,变得更好吃了。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家乡味。食物之所以能慰藉乡愁,是因它承载着儿时的记忆。但不同的是,以往只有回到老家才能吃上一口,现在随着快递物流业的发达,纵使远在千里之外,我们也能在快递寄出的第二天尝到这口鲜。

家乡味,就是爱你的人把生养你的土地、河流与四季都藏进食物,滋润你的味蕾,勾起你的眷念。几个月前我还吃到了家乡的一种粑粑——小蒜粑。这是用我们当地的一种野蒜和着面粉做的,里面放些腊肉丁,把它们搓成半手掌大小,靠着锅边,小火慢烤,直至两面烤得焦黄。几乎每年都能吃到奶奶做的。这次也不例外,老人家当天晚上把它做好,放进冰箱冷冻,第二天一早就打包往镇上的快递点送。

再早些时候,老家寄过来一个包裹。我知道肯定是吃的,很轻,不像以前那么重。心里有点纳闷,把泡沫箱打开后,才发现是一堆不认识的野菜。连忙打电话问父亲,电话那头告诉了我答案——黄花菜。儿时跟大人们拿着小铲子去地里掏黄花菜的场景,当即像电影镜头般闪现在脑海。

此“黄花菜”非我们熟知的黄花菜,只是我们见它会冒出黄色的小花,就管它这样叫。它的学名叫稻槎菜,生长在田间地头和路边。黄花菜是真正的时令菜,只有入春后的一小段时间才有。而且跟其他野菜不一样,它们是紧贴着地面生长,因此采摘时需要用到小铲子。那个时候,我们见到黄花菜就跟捡到宝贝一样,两眼发亮。像炫耀“战利品”般,我们最后还要比谁采得多。

20多年过去,黄花菜蓦然出现在面前,认不出它的模样。但味蕾是有记忆的,不管过去多少年,它在舌尖留下的味道始终挥之不去。这种野菜在我们当地被用来炒饭,具有特殊风味。收到黄花菜的当天中午,我和妻子就把它洗净切碎,再来上一点腊肉丁,放在热油中爆炒,香味马上就出来了,最后再把煮好的米饭放些进去,充分搅拌均匀,一道可口的黄花菜饭就做好了。

妻子是第一次吃。平时不爱吃米饭的她也吃了小半碗。我呢,馋得很,硬是吃掉两大碗,甚感满足。妻子开玩笑说,“就你这手艺都能把它做得这么好吃,要是奶奶做的我还不得吃掉一大碗。”其实我清楚,这味道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更像是情感的寄托,让远离家乡的游子心中泛起淡淡的乡愁。

食物一旦成为乡愁载体,便不再是营养素的组合。它是具象的记忆,是能咀嚼的乡愁,是在外花再多钱也买不到的家乡味。

这味道是有形状的。它或许是奶奶亲手搓的肉圆子,炸得金黄、外焦里嫩的鱼干,是外婆不嫌麻烦经多道工序炒制的芝麻粉,是姑姑们牺牲睡眠时间精心卤制的酱牛肉,又或是一罐腐乳,一瓶酸豆角、辣椒酱。刚把一道家乡菜做好,亲人们就迫不及待地想让我们尝个鲜。

于是,快递成为尝到这口鲜的关键。有时,家人还会特意安排“特快”,哪怕费用超出食材本身几倍的价格。1000多公里的距离,早上寄出去,第二天中午前就能把它们摆上我们的餐桌,尽情享受这份“隔空投喂”。

小时候,由于经常能吃到这些家乡菜,不觉得珍贵。如今离家越远,就越怀念。而现代物流让乡愁有了新的载体——从前是游子归乡背回的行囊,如今是亲人把家乡味道打包成“流动的思念”,我们理所应当地接受这份“亲情投喂”。只不过,那句常挂在耳边的“趁热吃”变成了现在的“趁鲜吃”。

物流不仅传递食物,更让牵挂变得具象,让思念有了温度。当家乡美食从过年回家塞满后备箱变为一年四季填满快递箱,当乡愁从“家书抵万金”化为“次日达”的亲情包裹,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中国人对团圆的渴望。

或许每一个在外地被家乡美食抚慰的夜晚,都是另一种形式的团圆。(严 勇)

标签: 家乡 黄花菜 一道 粉蒸肉 乡愁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资讯播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