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化 > 正文

文保定格考古重构 丰富的活动让圆明园更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2022-08-25 14:28:27来源:北京日报  

“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这是法国作家雨果想象中的圆明园。

大多数人记忆中的圆明园,是大火后的断壁残垣;而今天现实中的圆明园,是如此青绿的遗址公园;数字世界里的圆明园,更是“集仿天下”的万园之园。

从考古发掘到“修复1860”,从数字圆明园到圆明园博物馆建设,从文创产品百花齐放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日的圆明园已经成为一座活力之园,践行着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留住古都文脉、传承历史记忆、推动文物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文保定格圆明园

风荷楼旁,倚栏而坐,眼前一池清澈湖水,荷叶田田,粉的、白的荷花,随风摇曳。

桌子上,是皇家园林圆明园与传承百年时尚基因的咖啡Vogue Café跨界合作,莫奈睡莲蛋糕、玫瑰拿铁、“糖艺”荷花慕斯……

时光回到1860年以前,清朝的帝王们是否也曾坐在这湖边赏荷?那时的圆明园,还是整个帝国的“政务中心”,被法国传教士王致诚誉为“万园之园”。

1707年,康熙皇帝将御园畅春园北的一块土地赐给四子胤禛(雍正),命名“圆明园”,希望胤禛品德圆满、完美明智。

胤禛即位后开始扩建圆明园,圆明园正式“接棒”畅春园“国家政务中心”功能。之后100多年间,占地5200余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圆明园逐渐成为“万园之园”,是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的御园。

那时的欧洲,对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园林文化极为推崇,贵族们以拥有中国园林和China tea(中国茶)而骄傲。

1860年,被英法联军法军总司令蒙托邦评价为“在我们的欧洲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拿来对比这座园林的奢华”的圆明园,被付之一炬。

“我们走出圆明园的大宫门,兴奋里带着一丝哀伤,回首望去,只见飞舞跳跃的火苗像一个个奇异的花环,点燃并吞噬了一扇扇大门……火舌呼啸,噼啪作响,仿佛在毁灭中歌唱。”有英国士兵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1873年,清政府曾试图重修圆明园,但日渐没落的帝国已经无力支撑起曾经的辉煌。其后半个多世纪,圆明园又遭军阀、土匪、兵痞等破坏,之后还有大批农民入园生产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1976年11月,圆明园管理处正式成立。虽然最初只有28名职工,但他们自己动手,在西洋楼清运渣土3000多立方米,将流散的五块石雕巨屏、两件汉白玉方塔拉回,恢复了方外观、观水法、大水法等遗址面貌;在西洋楼区域搭建起2000多平方米的展览室,向公众开放“圆明园园史展览”……圆明园迎来新生。

资料显示,到1980年,圆明园范围内还有7个生产队、270户居民以及20多个聚居点、2000多名居民。

1980年10月18日,宋庆龄等1583名各界人士联名发表了《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1984年12月1日,中国圆明园学会正式成立。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圆明园遗址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6月29日,圆明园遗址公园初具规模,正式向社会售票开放……

从御园到荒园再到公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圆明园交相辉映,成为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重要一环。

考古重构圆明园

每到京城春意浓,圆明园长春园含经堂遗址前,牡丹怒放。这处乾隆皇帝为自己预修的大型“归政后娱老”之所,在1860年的大火后沉寂在历史的长河中。

2001年3月,国家文物局同意在长春园宫门和含经堂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2003年12月,含经堂以另一种方式“重见天日”:考古清理后,斑驳的青砖、硕大而排列有序的柱基,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宫苑深深。

西部景区考古勘探和环境整治、九州景区基址及桥梁整理、如意桥和棕亭桥修复、碧澜桥修复、含经堂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展示、正觉寺和长春园宫门复建……近年来,圆明园里,一个个遗址保护项目逐步开展。

“文物修复,既是帮助文物对抗时间,不让它继续毁坏下去,也是‘重构’圆明园的基础。”圆明园管理处文物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陈辉说。“在含经堂考古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铜佛像,很不起眼,可是在佛像正面刻着‘地天母’三字,莲座上刻着‘德行根本’四个字,经过考证,它是含经堂梵香楼里供奉的700多尊佛像中目前唯一幸存的。”陈辉介绍,这尊佛像也见证着梵香楼作为乾隆年间8座“六品佛楼”曾经的风光。

与圆明园的遗址、古建、文物打交道20年,陈辉见证了许多文物的高光时刻,比如铜鎏金象首的出土。“那是2014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宫门河道周边进行考古,发现一个泥疙瘩,一搬,重量不对!”陈辉回忆,这个泥疙瘩被送进实验室,清洗的过程中金光乍现,铜鎏金象首穿越历史的长河,重新走到人们面前。2017年6月开展的“圆明园考古展”首次向公众展示圆明园考古发掘的成果,铜鎏金象首就是其中的珍品之一。

在圆明园考古的过程中,发现了众多文物碎片。2019年,圆明园管理处启动“修复1860”项目,在专家指导下,对各遗址出土文物进行系统修复。

圆明园对流散文物的追寻一直没有停止。

2020年12月1日,由何鸿燊购买、捐赠的马首铜像正式回归圆明园,也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当第一眼和它对视时,它的眼睛仿佛活的一样。它的骨骼和肌肉的张力,让你不能不感叹古人技艺之精湛!”陈辉参与了迎接马首回归的过程。在圆明园,流散文物回收的工作一直持续着。

从西单胡同一处院落内回归了一对汉白玉大石鱼,从海淀区八家村回归了两件石雕须弥座,从民盟中央办公厅回归了乾隆与嘉庆题字石刻……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文物考古研究中心一代代人走访沟通、不断地追寻,传承下来一个“数据库”,如今一百余件文物已经顺利回归。

考古发掘、文物修复、流散文物回收……这些都在重构着圆明园藏在岁月深处的筋骨,让圆明园的形象越来越清晰。

科技重现圆明园

“这就是圆明园遗址?不就是绿地、公园吗?”这是许多游人初次到圆明园的感受。这种感受,正在随着科技手段的应用而逐渐改变。

提起圆明园,许多人脑海里会闪现出西洋楼里的断壁残垣。其实它只占圆明园面积的2%,剩下98%的面积都是美轮美奂的中式建筑。

2009年,师从梁思成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创立了数字化复原圆明园团队,以期结合圆明园的社会文化背景,重现一个涵盖山水环境、建筑艺术、造园艺术、园林植物、遗址考古与发掘的“圆明园”。截至目前,团队已经完成全园108处景区的数字化复原,“万园之园”在虚拟中重现。

作为世界首款以360度沉浸交互空间呈现遗址数字重生的展演产品,2018年9月10日,E-MAX“重返海晏堂”沉浸交互秀在清华大学首发。现场设计了一个互动环节,请观众在“1860大劫难/爱国主义教育”“遗址废墟”“美轮美奂/万园之园”和“骄傲自豪”中做选择。根据统计,观展前选择“美轮美奂/万园之园”和“骄傲自豪”的人数仅为33%,观展后两个选项的人数达到了72%。

因独处绮春园墙外,正觉寺是圆明园中唯一幸存并保存至今的古建筑群,如今回归的马首就落户在这里。

在这里,您能“看”到出乎意料的圆明园。西洋楼出土的罗马石柱上,雕刻着精美繁复的中式花纹,黄的、绿的、蓝的各色琉璃构件,让西方风格的建筑到中国就入乡随俗变得“绚丽多彩”;长春园如园出土的粉彩瓷砖色彩饱满,拳头厚的中空砖体其实是当年的“地暖”;养雀笼输水已经用上了铜管道,蓄水楼里的机修构造图“藏”在外国传教士带到中国的图书里……

以马首展为基础,作为三山五园文物利用示范区重点项目的圆明园博物馆将于明年正式挂牌。“博物馆将以马首展为起点,将正觉寺的建筑、院落全面利用,充分展示圆明园历史文化、遗址保护、考古挖掘等成果,届时将展出150余件珍贵文物,其中不少都是首次展出,还将创新科技应用场景,量身打造沉浸式交互体验。”圆明园博物馆负责人庞晓寒介绍。

漫步圆明园银杏大道上的拾光买卖街,能够感受“御园莺歌”光影互动;坐在西洋幻境·拾光咖啡厅,脚下是青花八宝万福如意地砖;打开圆明园遗址公园微信公众号,“讲解员”跟随您一步一景细细分说;电子购票和车船电子交通系统让游园更轻松……在圆明园,创新科技应用已经融入到众多场景中,VR体验馆、720°胶囊影院等数字展示技术也将在今年下半年开放。

随着技术的迭代更新,未来,圆明园将以更多更好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为游人带来新鲜生动的感官体验和酣畅淋漓的文化享受。

文创激活圆明园

“龙首,自然是着龙袍彰显帝王威严;兔首,一身凤袍凸显后宫母仪端庄……”“80后”王瑞是个潮玩主理人,小时候就住在圆明园附近,他展示的是他在去年首届圆明园文创设计大赛上的获奖作品,如今这个名为《圆明园·兽首临潮》的十二生肖兽首盲盒即将转化为文创产品面世。

“从小我就听着老人讲着古在圆明园里玩耍,对圆明园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和记忆。”王瑞说,现在他将爱好和事业结合在一起,成立了研发和推广中国文化IP的北京万象临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兽首盲盒能够得到圆明园的官方认可,王瑞感到非常荣耀。

除十二兽首盲盒,文创大赛的优秀作品中,还有圆明瑞虎金手绳、鱼悦饰品、涅槃重生丝巾等也转化为产品。

“很多像王瑞这样的年轻人参与了文创大赛,展现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认可。我们也期望通过大赛的方式,加强社会合作,挖掘更多的设计,并将这些设计进行转化,让圆明园元素更好地服务社会。”圆明园文化产业创意科科长余娜说。自2016年开始,圆明园文创产品不断刷新,截至目前已推出20多个系列100多个。圆明园还建设了涵盖近万种元素的素材库,为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支撑。

2019年7月31日,一款源自素材库的荷花冰激凌带起了一股新风尚。荷花冰激凌火爆到什么程度?上架当天即售罄,在七夕节活动期间4天就卖出了1.2万盒。而这个荷花冰激凌的原型,就是圆明园出土的古莲子开出的荷花。

今年七夕,圆明园又首发了圆明园元宇宙创世徽章、并蒂圆明两个数字藏品,带有浓浓文化符号和属性的文创产品,不断得到市民的认可。

在文创产品为圆明园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丰富的活动也让圆明园更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时下备受年轻人喜爱的剧情类互动活动在圆明园有了新呈现:“圆明园剧景游——走进圆明园之百子争鸣”。上个周末,不少游人在圆明园化身“小皇孙”,比拼智力、演绎剧情、竞技挑战,一路过关斩将,顺利“觐见”皇爷爷康熙。

青少年在这里能够参加圆明园考古夏令营,亲临考古现场、探秘文物医院、畅游皇家园林,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沧桑巨变。绘画爱好者、摄影爱好者在这里可以参加写生大赛、摄影大赛,与画友、摄友们一起隔空打擂。对中国文化充满向往的人们,在这里能够通过圆明园大讲堂了解圆明园里的故事和传统文化研究的最新观点。宅在家的人,也可以通过直播“走进”圆明园,“亲临”圆明园考古现场,甚至还可以看慢直播,用几个小时看圆明园里的荷花绽放。

昔日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如今已经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人民公园,用另一种方式“重生”。(孙颖)

专家观点

让圆明园主题文化拓展到日常生活中

作为三山五园的核心,圆明园在全球历史文化IP群中是最傲视群雄的存在,也负载了公众对近300年历史变迁的记忆和想象及中外文化融合的文脉根基。

优化游客沉浸体验方面,应通过旅游意境流程的丰富来延长游客的驻留时间,即不再是依赖遗址和水景风光来完成简单打卡,而要使游客真正从粗疏的游园观光转移到深度的文化体验。可以重新对驻留点和快速观光点做空间结构设计,从中填充不同的游园功能区。比如,在水边小景旁打造提供长时间绘画写生的功能区,配合相关的写生摹本、画具等配套产品店铺,形成一个丰富的深度游览场景。

圆明园主题的文化品牌打造,不能仅仅针对园内景观实体空间做文章,还应拓展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游园之后的品牌效应传递到更多游客家中。

曾经的圆明园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文化融合的标志性园林建筑景观,如今的圆明园,可以通过众多文创设计活动,和整个三山五园一起创造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园。(付爱民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中国民族美术》学刊副主编)

标签: 文保定格考古重构 丰富的活动让圆明园更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已经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人民公园 圆明园正在用另一种方式重生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资讯播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