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正文

小站稻田增收记

2022-10-30 17:45:07  

10月13日,在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坨子地村,水稻收割机在田间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新华社天津10月29日电(记者刘惟真)秋风拂过,稻香扑鼻。天津市津南区双桥河镇小营盘村今年种植的1000余亩小站稻迎来丰收,收割机在稻浪中穿梭,新收的稻谷堆放在地上,阳光下满眼是璀璨的金黄。


【资料图】

村民苏女士早已搬离村庄,这天特意回到村子,一次买了10盒新稻米,“走多远都惦记着这里的米香,除了自家吃,还准备送些给亲戚朋友。”

正值秋收时节,不少人循着稻香来到这个小村庄。联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连敏干脆搭上小棚子,守在稻田旁,当起了小营盘村水稻的“代言人”。

“合作社今年种植了1000余亩水稻,亩产量在1200斤左右。”王连敏笑着说,“今年年景好,收成也不错。这几天我们几乎都在‘连轴转’,虽说辛苦些,但心里甜得很。”

《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2018-2022年)》推出以来,小营盘村在小站稻的“源、魂、种”上下功夫,统一种起了以金稻919、津原U99等为主的优质小站稻。

“水稻需要精心呵护,一靠好稻种,二靠好水养。”坐在新收的稻谷旁,王连敏和记者唠起了小站稻“种植经”。她介绍,起步之初,为了帮助村民顺利育种,邀请了不少农业专家线上解疑释惑,线下实地考察,主动当起村民的“智囊团”。

10月13日,在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坨子地村,新收稻谷正在装车。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研究员于福安就是其中之一。天气变化如何应对、病虫害如何预防……于福安不断为村民出主意、想办法,“让农民多打粮、打好粮就是我的使命。”

灌溉水质的改善,更让村里的稻米发生了显著变化。

“从前排水河里淤泥堆积、黑臭不堪,路过时总得捂着鼻子。”小营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金利回忆说,由于水质不好,当时地里的稻子往往颜色发暗,缺少香味。

2018年,天津划定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区,小营盘村地处其间。治理“钢铁围城”“园区围城”,持续整治取缔“散乱污”企业,深化黑臭水体治理成果……经过努力,小营盘村附近的双桥河、大沽排水河等河流逐渐由污转清,水质明显提升。

10月13日,在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坨子地村,水稻收割机在田间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如今,小营盘村田地里的景色已大不相同。消失多年的河蚌、白条鱼、小虾等重新出现在水渠中、河流里,养虾养蟹的村民也越来越多。王连敏说,在田间耕种时,有时还会与流连的候鸟不期而遇,充满野趣的生态画卷近在眼前。

“机械化作业为水稻丰收按下了‘提速键’。从前靠人力,每人每天只能收割一两亩地的水稻,还常常累得直不起腰来;如今靠机器,每天能收割水稻50亩以上,能赶在熟得正好的时候收完,保证稻米的口感。”王金利说,随着小站稻产量、质量实现“双提升”,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5年前的1.8万元左右提升到了约3万元。

收获季里,王连敏心中已经为来年做好了打算,“入春回暖后,我计划将目前村里几块剩余的空地改为良田,种上水稻,还打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稻蟹混养’,相信明年的收成一定会更好。”

标签: 小站稻田增收记 青海新闻网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资讯播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