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化 > 正文

追求“自主”与“融通” 构建海派新艺术学科发展前景

2022-01-24 13:27:56来源:中国文化报  

艺术不论东西,通理共情则盛;教育无问西东,立德树人即泽。近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的“2021无问西东邀请展”集结了来自世界各地70位艺术家的200余组作品,以期通过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艺术交流互鉴来体认文化身份,彰显文化姿态,建构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国际艺术新图景。

多元互鉴 艺教融合

参展的艺术家中既有冯远、曾成钢、罗中立、许江、庞茂琨、苏新平等国内各大美院的领军人物,也有来自东京艺术大学的保科丰巳、旧金山艺术学院的任敏和杰米·摩根、罗德岛设计学院的大卫·弗雷泽、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的英格里德·勒登特、南澳大学的蒂姆·格鲁斯和罗马艺术大学的宋钢等。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上海的参展艺术家占到一半左右,陈家泠、韩天衡、王劼音、张培礎、邱瑞敏、卢辅圣、姜建忠、王建国、郑辛遥等深耕多年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了他们面对艺术传统的态度以及作为海派艺术家代表的创新意识。而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青年艺术家,如杨剑平、刘建华、李磊、蒋铁骊、金江波、夏阳、毛冬华、白璎、桑茂林等人的作品,或从雕塑、陶瓷等角度再探材料的意义,或以抽象、摄影等更多元的艺术语言拓展新的表现空间。艺术家们同频共振、“无问西东”,从各自的文化语境出发,通过不同的媒介,表达自己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独特思考。

展览除了展出艺术家作品外,也延伸至学院教学中,上海美术学院师生深度参与了展览的筹备工作。在展览实施过程中,美院相关专业的学生将平时在美术教育和艺术管理课程中所学所研运用于选题策划、展品遴选、空间设计和组织导览、教育传播等各环节,而师生共同策划出的展览、导览、释展方案又会给美术馆的展览工作提供新的启示,促使其改良思路、更新方法。

展览策展人、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马琳介绍了“无问西东”展览的策划理念和筹备的过程,阐述了上海美术学院举办展览的作用和意义。她说:“如今强调的新文科,讲究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充满创意的学生人才。这次展览在近两个月的筹备过程中,上海美术学院各专业相关的硕士生、博士生全程参与了策划, 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实践。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展览,一方面展示学院老师的创作成果和取得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把科研、教学包括学生的培养都能够联动起来,通过展览推出未来的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

追求“自主”与“融通”

展览期间,“新文科背景下美术教育的未来”主题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举行。研讨会以“无问西东”展为主轴,探讨了“新海派”现如今所面临的文化语境和文化资源,以及如何在中国文化的基础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吸纳外部的各种资源,构建新艺术学科发展前景。

为何“无问西东”展将视域对焦中西方艺术家的创新与融合?在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看来,新文科背景下美术教育的未来一定是糅合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在相互吸收、相互成就中形成的,而这正是“新海派”的精髓所在。“守正创新要求我们在美术创作中要‘无问西东’,充分借鉴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探索美术创作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碰撞,拓宽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新空间、新形式,这也正是未来美术教育的发展之道。”

“在新文科所有的门类当中,艺术学科最特殊,与多学科融合的空间最广大,自主发展的思考也最为活跃。”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认为,全面打造艺科新格局有三个面向:一是要面向自主,即艺术学科的教育必然保有地域的深刻烙印;二是要面向语言,锤炼中国理念、世界认同的艺术话语体系,深入基础语言、专业语言、创作语言的研究,夯实课程体系,打造文科精专项目,构筑具有中国风格的世界一流艺术学科体系;三是要面向融通,着眼艺术与科技,与理、工、医、农等多学科融通,以及相关知识专业的集群融合。

“显然,‘融入’与‘自立’是当代美术学学科的两个焦点问题,它们相反相成,互为因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指出,“融入”展现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合作研究的意识,而最终“自立”才是实现美术学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相对而言,“自立”比“融入”更迫切,虽然要“无问西东”,关键的问题还是做得够不够好,自身的教学研究够不够扎实,能不能领先。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国内艺术学科需要面向中国本土现实需求做出回应。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认为,“新文科”需要互鉴、融汇、贯通跨学科的边界概念,这其中的跨文化、跨学科、跨媒介,结合艺术史的研究,会有不断转换的过程。他指出,在多元、多边、多样、跨文化、跨媒介、跨学科的大趋势下,作为研究对象的“作品”具有同一性,但作为研究者要保持差异性。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认为:“‘无问西东’展览与艺术学科建设研讨会,既显示了上海文化中交流互鉴的特征,也将上海置于海派美术和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发源之地去思考艺术教育的未来。‘无问西东,大道其行’作为‘新海派’对外交流的重要方法论,对于如何创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国际艺术话语体系意义深远,同时为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学科建设提供了可能性。”(李亦奕)

标签: 追求自主与融通 构建海派新艺术学科 发展前景 不同文化语境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资讯播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