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化 > 正文

以崭新的角色 非遗文化融入了民众的生活

2021-06-29 11:42:06来源:中国文化报  

传统绘画艺术中,“留白”让作品整体协调精美,山东潍坊则把类似理念用到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上。2010年获批设立以来,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坚持非遗融入现代生活、非遗融入现代文创产业、非遗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3个建设理念,搭建非遗传承、文化传播、学术研究和市场推广4个保护平台,原生态保护当地的民俗非遗土壤。10年来,得益于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保护区内以非遗为代表的文化资源与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密切。诸多非遗项目离开展览馆,以崭新的角色,融入了民众的生活。

完善非遗保护体系

说起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范新建有说不完的话。他全程参与了保护区的规划设计,认为保护区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主要得益于有科学可行的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主任高增光告诉记者,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北部沿海地区紧靠黄河入海口,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东夷文化的核心区,是齐文化的发祥地,素有“道承齐鲁、襟连海岱”的美誉。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源自于2010年创建的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为潍坊市全境,是齐文化形成的核心地带,具有海岱之间半岛性复合型文化的鲜明特征,是历史悠久、传承至今的中华区域文化类型。

非遗项目老猫花灯这几年在潍坊越来越受欢迎。潍坊外国语学校将其引进课堂,该校美术教师李科介绍,每周一节的非遗课程,由校外非遗传承人授课,得到了学生的喜爱。老猫花灯的制作工艺涉及美术、手工等多个环节,非常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2018年,潍坊外国语学校成立了老猫花灯社团,成为这门技艺在学校传承的主阵地,几十个孩子的作品被选送到省内外展出。

为增强保护区规划的可操作性,潍坊市近年来实施传统工艺振兴、乡村文化传承、校园非遗职业教育和“九千绣花女”培训4项传承工程,保护区建设相关规划被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当地还制定实施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为健全推进机制,潍坊市认真落实非遗保护省市县三级管理机制,打造形成了市级有综合展示馆、县级有非遗展示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性传承中心、社区(村)有非遗传承所的四级文化传承体系。同时,当地坚持依法保护民俗非遗。2018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管理办法》,2020年出台了《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方案(2020-2024年)》,今年又刚刚修订发布《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办法》,完善非遗保护体系。

点面结合“非遗+”

2019年,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联合打造了集非遗展示、交流、保护、传承、研学于一体的合作开放平台——十笏园非遗空间,并结合项目创新性地发起了“潍水非遗合伙人计划”,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潍坊核雕、诸城古琴、面塑、剪纸、蛋雕等首批具有代表性和落地运行功能的重点非遗项目入驻了非遗空间。该模式是由政府牵线,在非遗发展过程中引入适度的市场机制,促使其优胜劣汰,以压力激发活力,并借助此种方式为非遗生存寻求新的路径,在保护性原则的大前提下,吸引资源投入、推动其活性传承。

为实现活态传承,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尤为注重做好“非遗+”文章。

比如“非遗+景区”打造文旅融合新热点。当地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青州古城进行非遗展演,每年花费120万元,全年演出700场次以上,吸引游客超过800万人次,每年带动经济效益达15亿元。当地还通过“非遗+产业”激活非遗产业发展新动能。创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省级保护基地5个。打造“美非遗”网上商城,入驻产品超过1500种,销售额达200万元。全市风筝年产2.2亿只,销售额20多亿元,占全国市场80%、全球市场65%以上。

“非遗+扶贫”也让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广受好评。潍坊通过实施校园非遗传承“薪火工程”,探索非遗职业化道路。潍坊聋哑学校创新探索现代学徒制,自开展非遗职业化道路以来,累计培养非遗专业学生超过150人,从事非遗手工艺行业的人数已达80人,占培养人数的53%。

23岁的李林峰时常庆幸,学校能大力发展非遗职业教育。他是一名患有听力障碍的大男孩。16岁时,在潍坊聋哑学校就读的李林峰,赶上了学校启动非遗职业教育。学校老师告诉他,不妨学学刺绣,毕业走向社会后,也算有一门手艺。

起初,李林峰对刺绣很反感,认为是女孩子该做的事。但在潍坊聋哑学校老师的劝慰下,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开启了自己的刺绣学习之旅。几年时间过去了,李林峰不仅学会了刺绣的基本技巧,还创作了《枫叶流丹》《荷花》等在手工艺大赛中获奖的作品。

促文化遗产新旧动能转换

走进潍坊市坊子区王家庄子村,写有“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的牌楼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潍坊风筝制作基地,年制作风筝8000多万只,产值超2亿元。“潍坊风筝是先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只有不断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才能走得更远。”坊子区风筝产业协会秘书长王铁源表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40多年来,王家庄子村潍坊风筝产业越做越红火。如今,村里很多年轻人居家开起了网店,网络销售已成为潍坊风筝走出去的主要渠道。

借助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机遇,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提出,“十四五”时期,将对全市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再梳理、再挖掘,尊重非遗传承人、文化遗产守护人的主体地位。通过研究现代人的文化消费需求,让潍水河畔的文化遗产变成新旧动能转换的“潜力股”。

青州是农民画之乡,2014年以来,当地大力发展农民画产业。中国青州农民画画院负责人介绍,农民画的主要特点是色彩鲜艳、构图饱满、造型夸张。这几年,青州农民画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从业人员已增至3万多人,骨干创作力量约有700人。这些以乡土文化人才为主的农民画创作团队,如今非常忙碌。很多村庄为此成立了农民画合作社,批量承接与农民画产业相关的商业订单。

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权文松表示,今年潍坊出台了《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办法》,从宏观层面对全市的非遗保护进行规范和指导。但是,非遗保护是一项“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具体实践工作,需要继续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对后期的维护、保障进行激励。

权文松同时指出,潍坊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众多的传统工艺项目,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但部分传承人受文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限制,传统工艺在工艺创新、题材创新、文化创意和适应时代需求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后期,潍坊将聚焦保护,站在坚守文化理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角度,重点以数字化方式保存和再现非遗技艺。聚焦传承,坚持守正创新、固本开新,结合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运用法治手段完善保护区规章制度。(苏 锐)

标签: 以崭新的角色 非遗文化 融入了 民众的生活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资讯播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