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化 > 正文

独立书店多去做资源上的链接特别重要

2021-04-25 11:04:41来源:北京青年报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央视新闻点赞了一条山东省内新闻。新闻播报的是第一家火车书店的现身,以及一场少有的、在绿皮慢火车上举行的新书首发式。这一场书店、火车和一本书的故事,由在鲁中山水间穿行的7053次绿皮车引领,穿村过乡,仿佛化身成了播撒书香的使者,瞬间点燃了众多人的兴趣,“太酷了”和“太美妙了”的惊叹评论不绝。

7053次车是一辆公益慢火车,也是山东省内唯一还在行驶的绿皮车,由济南到泰山,途经15个古村落,早5:53发车,11:38到达,全程票价11.5元,运行46年还未停歇过。7053次也被称为“时光列车”“扶贫列车”,还带动着沿线百姓的脱贫致富。

在火车上首开书店的人名叫郑国栋,他的阡陌书店是一家济南本土网红书店。中铁文旅与阡陌书店携手,促成了慢火车和独立书店的绝妙“姻缘”。郑国栋邀请知名书评人绿茶,将其新著《如果没有书店》的发布式与火车书店揭牌仪式一并举行。

那么,在近6个小时的行程中,这一趟穿越古村、风景如画的旅程,车厢内都发生了什么?本报作为唯一一家被邀请的省外媒体,记录下了其中发生的故事。

第一节

沙龙:

书店人探讨书店话题

车厢中的书店由一节餐车改造而成,窗前摆放鲜花,车窗上贴有诗句,车厢门顶上是火车符号的“阡陌书店”店标。30多位书店从业者及读者入座,耳边是悠悠的吉他声。郑国栋说,这是我们书店的声音,曲子是“阡陌华尔兹”。

车轮滚滚,华尔兹伴着慢火车独有的咔嗒声,山东电视台小新主持的第一场沙龙论坛开始了。

第一个问题

你还会去新华书店吗?

烟台理想书店未凉听了一笑:昨天晚上我们还在聊这个话题,实际上新华书店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读书启蒙,现在我自己还会去,因为那里的品类太全了。

青岛如是书店老板张亚林说,新华书店有些做得也很好,我经常跟同事说,要去新华书店看,它保留了一些优良传统,值得我们学习。独立书店不能沉溺于自嗨状态,多去做资源上的链接特别重要。

绿茶常去住家附近的中关村图书大厦,他说那也是新华书店旗下的。新华书店旗下有很多不同名字和类型的书店,并非人们印象中的刻板形象。绿茶喜欢旧书店,琉璃厂里的中国书店也是新华书店旗下的。他说,近些年新华书店在主题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新模式,有很不错的案例,看到独立书店的发展,新华书店也感受到压力,所以新华书店与独立书店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相促进甚至互补关系。

第二个问题

关于电商对实体书店的冲击

书评人、作家韩浩月深有感触,首先发言,作为作者和出版行业中的一员,他认为低价书有其存在价值。他说:“有一项调查表明,2019年中国家庭的藏书量,每个家庭只有25本,对于这么低的藏书量来说,如果书价维持原价或增长态势,中国家庭的藏书量是增长不上去的。我们这两年一直在讨论知识普惠问题,其实基础价对于知识普惠、家庭藏书量的上升等都有其意义和帮助。但从长远来看,大家经济实力更高一些之后,图书可能会得到正常的价格和应有的尊重。”

而独立书店的盈利模式早已不依靠书,虽然书店不靠卖书赚钱面临争议,但是书店做多元经营特别值得支持,“搞咖啡、文创,甚至卖服装都可以,不用担心书成为配角,书在任何地方都是主角” 。

对于价格冲击,绿茶特别强调独立书店的独特性,因为书店的独立性就在于它的独特性,不独特就独立不了。他特别提到万圣书园老板刘苏里,刘苏里曾说,万圣书园在走过10年之后,我想让它死已经很困难了,因为它的独立独特,保证了受众的稳定。绿茶自己也是万圣书园的“重度用户”,每天都在收到大量出版社和作者寄来书的绿茶,每周都要去万圣书园,买上一两本书。

这些年在不同的城市也是这样,绿茶每去一家独立书店都会买一本书,除了想要留下一点痕迹的心愿,买书这一个动作也是他对独立性的肯定。他曾经在济南一家普通二手书店很艰难地淘到一本旧书,从而引发了他赋予旧书的另一种用途,“这本书我已有另一个版本,这个版本更旧,封面是空白的,我把它买回去之后用来画画,感觉到别样的味道,所以我的很多旧书也是我的画纸了。”

而网络冲击始于2000年,尤其到2015年之后手机端新媒体的出现,狂风暴雨的冲击之下为什么还有越来越多的书店在开启?正说明网络对实体书店的冲击并非垄断式,而是各有方向。“独立书店所服务的读者实际上是很小一部分,这中间没有绝对的冲突。”

第三个问题

乡村振兴大背景之下,新华书店与独立书店如何链接?

如是书店老板张亚林说,新华书店的资源优势是无可比拟的,如果能有一个开放心态,可以把有书店梦想的人结合在一块。而乡村振兴还是应该以公益为主,可能独立书店的实力达不到。

说到乡村阅读,山东省委宣传部印刷发行管理处处长刘永梅特别说道,政府有一个公共文化支持乡村项目,就是为了满足农村群众读书看报的需求,希望做到行政村基本书屋全覆盖。虽然书屋有管理、运营成本,加之农村人群的变化,但她认为,哪怕村子里只有老人、孩子,他们也需要用读书的力量去关心、去带动。如果这么大的农村面积里没有图书,未来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来源于哪里?未来乡村振兴之后,他们的文化家园又在哪里?项目的运转过程中他们发现,城里的孩子书满为患,而在农村,即使家庭条件好,但没有一本书的家大量存在。希望能探索出更好的思路,全社会来关注乡村人群的阅读。

对于乡村阅读的推广,韩浩月认为,把一线城市里的独立书店品牌开到乡村去是一种浪费,因为乡村的孩子不会去那种书店,书店做得越精致越有距离感。他认为比较好的方式,如《皮囊》作者蔡崇达,他带着自己的版税收入回到出生的村庄,翻盖了自己的房子,把自家变成了书店。“这是一个很好的推广方式,无形中抹去了距离感。所以乡村阅读的推广重要的是人不是书,和书一块到农村的应该有更多的文化人。”

第二节

总结陈词:

独立书店的存在价值

韩浩月对独立书店的定义很简单,只有四个字:高于读者。因为只有高于读者才可称独立,迎合读者只是一个图书销售商。他的另一个观点也很新颖,大家常说要支持独立书店,在韩浩月的心中,“支持”两个字应该拿掉,“因为去一家独立书店,书店给了这么好的环境,让我在里面选到好书,是我的获得感更强。”他希望独立书店能够脱离对支持的依赖,造成引领性,才能达到如此的文化高度,才能以俯视的方式去吸引读者,这是独立书店存在的一个价值。

绿茶特别强调书店业者的精神气质,他就是一个向书店业者致敬的人。因为这个行业的不易,太多难以克服的问题,书店从业者都在用实际行动克服,也引领着整个阅读世界。

在当下的阅读环境里,有一个问题是大家一直困惑的,阅读到底为了什么?它能带来什么样的改变?绿茶的看法是,阅读是当下时代最应该去把握的东西,因为那是自由的状态。“还有什么能比读书更能由自己掌控的吗?现在很多人每天感叹没有自由,但性价比最高的、可以获得自由的方式——读书摆在眼前却不去干。读书是应该倡导的理念,一定要把阅读变得不那么功利,读书是个人思想的奔放和自由的援引。”

理想书店未凉说,自己经营书店时间不很长,很多东西都在探索,一直在保持独立性这条路上努力,也一直探索在能力范围内,以及结合烟台的消费特性,能走出怎样的发展道路。她认为不少书店经营者已经放下了是否赚钱的包袱,承认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是普通百姓的一分子,作为一个小企业经营者,努力做好自己,这一点点就够了,整个行业如何发展,是大家的事,而非一家之事。

如是书店张亚林1994年开始从事书店行业,他也经常和独立书店人交流,认为不能光有理想,也要考虑经营,虽然书店人普遍欲望不高。如是书店的团队比较大,张亚林在与管理层小伙伴沟通时,常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每一个跟我们书店发生关系的员工,包括供货商生活得更美好,我们才更好。

第三节

书评人对谈

满世界逛书店的日子还会有吗?

韩浩月:对于书店行业来说,绿茶这本书在全国都引起了轰动性反响,我观察到这本书其实集合了中国书店人的心声。这本书在书店受欢迎,也被读者欢迎,它有很多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意义。我非常钦佩阡陌书店策划了这么好的一个活动。

书店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走上写作这条路和书店有相当大关系。在我的少年时期,书店是县城生活中唯一的文化场所。我脑海中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画面:我在县城书店的书架里看到了同县城作家出版的书,一一摆在书架上,射灯照下来,我觉得每一本书都在发光,那个时候我心里就种下一颗写作的种子,我最大的一个愿望就是有一天我的书也能摆在柜台里。所以现在我也养成一个习惯,无论到哪个城市必去书店。包括生活过的临沂,每年回去都会到书店买几本书,走到以前待过的地方坐一会儿。

绿茶:我一直从事书评行业,参加了不知道多少发布会及读者见面会,但是从来没有体验过这样一次奇妙的旅程。我觉得太美妙,这种美妙会伴随这本书一路走下去。我觉得一本书不是出版之后就结束了,出版只是其中一小节,这次旅程是它旅程的开始,因为未来它要经历读者的检验。

写这本书的契机是疫情期间的禁足,我把这些年逛书店的记录翻出来重新看时非常感慨,就想以后满世界逛书店的日子会不会没有了?顿时非常难过,就觉得整个世界突然变成这样,这个世界还会好吗?把这些东西重新梳理之后,另外一种感慨出现了,随着疫情进一步蔓延,很多实体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书店业同样面临这个问题,怎么办?之后有了将之前的记录做成书的想法,并且和编辑达成共识,尽量保持原有状态。

我一向认为历代笔记是很重要的一种文本,在某个年份某个时段发生的这样一个故事得以被记录,便有了一定人类学意义。至于说它如何演化,自有它的历史和未来。在疫情期间消失的一些书店在这本书里定格了。

有人问你画书店有没有美化的成分?的确画下来与拍下来有区别,但在我眼中书店就是那么美,我就画我眼中的书店。一家很小的、门脸破败的旧书店,有可能在我的笔触中变美,但那是它在我心中的样子。画画本身是一种创作,创作一定带有作者本人的审美趣味,就像人的心情也是阴晴不变的。

这些年经常会被家长们问,怎么让我的孩子喜欢上阅读?我觉得这些问题是无解的,营造好的阅读氛围至关重要。我从来没有引导孩子阅读,我家里就是一个图书仓库,他从小到大在书堆中爬大,让他不爱阅读都难,所以我对家长的建议是,能给孩子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尽量营造,如果营造不了就去书店。

把日常赋予多一层意义 就有了价值

韩浩月:一位网友的留言特别好,说很少见到满头白发,但笑起来仍然像个孩子的人。他指的是绿茶,我觉得这就是读书和进书店形成的内在气质。

在疫情期间我曾经面临阅读焦虑,因为过于强烈和刺激的信息不断收入大脑,让你觉得阅读远远没有外界的信息重要。为了解决阅读焦虑,我选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再读一遍,我发现这样可以有效治愈阅读焦虑,让你重新跳进阅读的大海。一个人习惯了阅读大海是不想出来的,一旦出来之后,又不想再跳进去,这是一个很折磨人的过程。

绿茶新书出版之前,每天读一本书,他没有阅读焦虑,完全成了阅读依赖,你是怎样做到如此阅读效率的?

绿茶:读书是每天的基本动作,读不读完一本书,或者读多少是另外一个层面的意义。我这些年比较关注中国历代读书人的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几本很有启发的笔记,其中一本是扬之水先生的《读书十年》。这本日记记录了她在《读书》杂志做编辑时的10年读书生活。我非常惊讶地看到一个编辑每天的阅读、逛书店、和不同文化老人交往的生活。那就是一个中国读书人正常的状态。通过这10年的记录,可以真切地看到一个编辑成长为一名学者的路径。这样的记录非常有意义。

很多时候记录就是写下来,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接触过的人,不记录就过去了,变成日常生活的流水,记录了就变成一种文本或者历史笔记。所以我也学这些前辈做这样的记录,一年坚持写下来,可能又是一本书。很多时候书的诞生就是这样匪夷所思。读书本来就是我们的日常,把日常赋予多一层意义,它就有了价值。

我读书有一个习惯,一本书开头之后,不管是好书还是不那么好的书,一定要读完。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训练,因为哪怕一本书不好,也要知道怎么不好。我们不可能读的每一本书都是经典,如果读的每一本都是世界名著,最终的结果也可能营养不良。判断力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大量的无用之书构成了一个人整个阅读版图最核心的血与肉。

我读书有的书会快速过,有些书会看得非常认真,做大量批注,贴满标签,所以每本书被我看完之后,都变成了毛边书,自己家书房一看就知道哪本书看过,哪本书没看过。我觉得多一层记录,便具有了一种仪式感,对读书是有帮助的。

很多书并不是一天读完的,我有一本读书日记,何时开始读,到何时读毕,一定要闭环。如果不闭环,这本书等于没读,这是我读书的一个基本态度。

韩浩月:绿茶的读书方法论对很多人都有启发性,读书是需要引导和教育的,不但学生需要引导教育,成年读者也需要。

书读多了想写书评,绿茶是著名的书评人,他的微信公众号“绿茶书情”整理了很多有价值的书的信息,被全国书界所知道。我也是个书评人,保持每年写二三十篇书评的节奏,想分享一下写书评的感受。

读完一本书,心中产生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我的书评题目和核心,比如读完绿茶这本书,我就想到这些书店看看,然后就围绕这个核心写去看的理由,进入书店的心态,为什么这个书店会吸引我进去,紧紧围绕核心,一篇书评就会诞生。

书评不是简简单单评价一本书,书只是表达情感和思想观点的载体和工具。在写书评时,要凌驾于这本书之上,要高于书作者,哪怕书作者是一位大师。如果是仰视,达不到理想质量,书评也是一个人综合价值观的输出,承载的信息量非常多。

一篇受欢迎的书评也因为读者从中领略了书的魅力,领略了作者的故事,也领略到了书评作者的存在。读者、书评作者和书的作者形成了三维空间,这个三维空间是互动的。

绿茶:书评是一个人思维训练的重要通道。阅读是一种能力,阅读能力本身也是一个人写作能力的呈现。我最倡导的一个理念,是阅读要有谱系。在早期,可能需要广博的涉猎,这种涉猎慢慢会让你找到自己的谱系,对阅读很重要。推荐一种方式,拜读一些版本、目录、文献知识方面的书籍,这些书籍是历代文人一点点总结出来的。这些书对于普通读者来讲就是谱系化。

每个人不可能涵盖所有的书籍门类,前人的剖析梳理,对于不知如何切入时是一个很好的入口。尤其是对于书店从业者来讲,多了解一点版本目录学知识也非常有帮助。

如果推荐版本目录学的相关书籍。那么想了解中国的“经史子集”,可以读《古今典籍聚散考》,作者是民国时期一位版本目录学大家。我比较建议去读一些民国人写的书,因为民国处在文言白话转化期,这一时期的文章较之古籍对普通人更好接受一些。

另外,如果一定要读一本书,推荐大家一定要看《史记》。司马迁写《史记》,抄录了很多先秦时候的作品,比如中学时都读过的《过秦论》。如果没有司马迁,没有《史记》,先秦的很多著作我们现在是看不到的。《史记》中大量抄录以前的文本,我们不认为那是抄,而是传承着文明,司马迁的眼光和胆识,都在一本《史记》中。(王勉)

标签: 独立书店多去做资源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资讯播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