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速讯:电影《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性风格,当年公映时也被挑刺

2023-04-24 18:38:30来源:文学私秘  

《青春万岁》是1983年由上影厂拍摄的电影。

按道理讲,这部电影的小说原著,表现的是北京的故事,最合适的拍摄单位,应该由北影来完成,但奇怪的是,上影厂却对这部电影情有独钟。


【资料图】

早在六十年代,王蒙的小说《青春万岁》还没有出版的时候,上影厂的编辑,就找到王蒙,试图把小说改成电影剧本。

王蒙不想插手电影改编的事,便把这个差事推荐给了曾经编剧过电影剧本《上海姑娘》的张弦。

不过,后来反右派,张弦受到波及,王蒙也未能幸免,电影改编的事,就搁浅了。

1978年,那个在五十年代找王蒙组稿的上影厂编辑,在经过了近二十年之后,仍然惦记着《青春万岁》,又来找王蒙商谈电影改编事宜。

王蒙故技重演,又想到了张弦,而这时张弦还在马鞍山的电影院放电影呢,尚未回到文坛。

不过,很快张弦以小说《记忆》再次回归文学圈,在这篇小说里,张弦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进了小说,通过一个巧妙的构思,折射了时代的播土扬尘。

张弦始终对电影改编充满着热情,很快在1979年便把《青春万岁》的电影剧本改编好。

但是,一直到1983年,《青春万岁》才正式变成了银幕形象。

这部电影虽然写的是北京的事,但是风格却是上影风格。

它带着上影电影的特有的轻灵、青春、灵动的气息。它没有多少北京味,但却带着一股生机勃勃的青春气息。

电影里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它却有着鲜活的人的选择。

《青春万岁》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短瞬的电影时间内,作出了由他们个人背景与人生经历决定了与操控着的选择。

这种选择构成了电影的悬念与引人注目的诱人处。

在这种选择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生命内心的秘密,同时,也通过这种选择,折射出时代的大氛围。

上影厂曾经达到巅峰期的风格,正是这种通过灵动的银幕形象,来折射时代的大格局、大框架。所以,《青春万岁》是一部典型的上影厂风格的电影。

上影厂一直没有忘记对于时代的真诚的抒写,但这种风格,也在日后被归咎于谢晋风格而遭受到了唾弃。随着谢晋模式被一股电影风潮的嘲弄与斥责之后,上影厂这种企图通过现实场景来折射时代的拍片原则,终于不堪一击,开始沦丧。

上影厂比长影厂坚持得持久一点,但是,最终也难逃自身风格被娱乐片大潮的卷入万劫不复的漩涡里的命运。

但《青春万岁》也在未来的上影厂的沉沦途径中,显示出曾经的上影风格,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顶峰级水准。

即使这部电影的导演黄蜀芹,在日后转型拍了一些具有探索片性质的电影之后,也将她在《青春万岁》里成熟的电影叙事手法弃若敝履。

上影厂风格的沉没,甚至连这个影厂自己的导演,都开始了他们的背叛之旅。

现在看来,《青春万岁》从艺术塑造角度来看,依然有着密不透风的现实丰富性,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走向的内涵丰润性,电影抽出了每一个人物在大时代的源自于自己经历与人生的选择流动性,便构成了整个电影的丰盛内蕴。

不过,这部电影公映的时候,它的细节上的一些漏缺,仍然受到了观众的挑刺。

我们在《电影故事》1984年第3期上,看到一位观众的来函,指出了《青春万岁》里的失真细节:

——北京第七女中在1952年12月31日举行的迎新晚会上,“时间老人”举着第二件礼物,问与会者:“这是什么?”“无缝管。”“哪儿的?”“鞍钢的。”可以说是信口开河。众所周知,鞍钢在1953年以前没有生产过无缝管。无缝钢管厂是鞍钢的三大工程之一,它于1953年12月才建成投产。编剧张弦同志曾在鞍钢工作过,造成这一失误是不应该的。”——

我们可以查一下资料,1953年10月27日,鞍钢成功地生产了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而《青春万岁》里的时间点是1952年的最后一天,学生们收到了鞍钢工人寄来的一截无缝钢管的模型。

不过,产生这样的误记的责任,不仅仅归到《青春万岁》的编剧张弦头上,在王蒙的小说原著中,也记载着,在1952年的最后一天,学生们收到了来自于鞍钢的“崭新的、黑亮的”无缝钢管。

电影里的这一个细节,与现实的时间差,大约在半年左右。王蒙在写作时,不一定能够清晰地记住这么一个并不明显的时间差,也属于情有可原。更为关键的是,很少有一个如此对鞍钢建设的进程了如指掌的观众,会纠结于这样的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错讹。

紧接着,在《电影故事》1984年第5期上,再次有观众对《青春万岁》的疵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篇观众来信指出了电影里的练习本的失实:

——同学们用的练习本后面都印有“保护视力二要二不要”。

“二要二不要”是从60年代开始在学生中宣传的。至于印在练习本上更是以后的事了。——

这位观众的视力可谓洞若观火。能在模糊的镜头里,辨别出练习本后边印着的字体,确实不易。

这封来信又指出:

——剧中人收到一封信,上面贴着一枚蓝色的长城图案的八分普通邮票。这种邮票是1981年9月1日才开始发行的。——

不过,我们调看电影里的图像,发现根本不是这封信中所说的8分邮票,而是一枚400元的邮票。

这是1952年的同城寄信的邮票币值,相当于后来的4分钱。应该说电影里的镜头还是基本准确的。

电影里的邮票可不是这一张

不过,电影里的那张邮票,难以对应地找到这样颜色与面额的邮票,估计这个邮票,是美工绘制出来的一枚不存在的邮票。

与电影镜头最接近的一枚邮票

观众们总喜欢用今天我们通常会施予他们的一个冠名词——吹毛求疵来对待他们看到的影视作品,不过在电影里寻找出失实的地方,多少能够考验观众的知识储备。因此,寻找电影的漏洞与失实处,也成了观众展现自己知识储备、获得得瑟感的一个乐趣所在了。

像《青春万岁》,如果有兴趣找一找,多少能找到更多的背景墙上的失实处。

比如在这场电影院的外景中,墙上贴着《保尔柯察金》的电影广告,其实这部电影是1958年才引入中国的。在《青春万岁》反映的时代,还未出现这部电影。

还有李时珍与华佗的海报画,我们查找一下出版年代,最早显示在1955年。

尽管有这些细节上的失真与失实,但仍然无法改变《青春万岁》作为一部成功影片的质素。而这部电影经过时间的历练,依然充满着不曾衰减的青春气息,记载着共和国曾经的一段真实的历史与激情的岁月,也记载着上影厂无可匹敌、横扫六合的顶峰极影片的存在。

标签: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资讯播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