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汽车 > 正文

甲醇基二元工质热管电池热管理实验研究

2022-12-26 17:40:26来源:流动的汽车  

摘要

:


(资料图)

高效的热管理系统是确保动力电池高性能

长寿命和安全的关键

以热管为传热器件

选用纯水比例为

5%

的水

甲醇二元混合工质作为传热介质

充液率为

30%

设计并搭建了实验测试平台

在环境温度

20

3C

放电倍率下

对比分析了无热管理系统

风冷散热和热管冷却三种散热方式下模拟电池表面温度分布

测试结果

表明

1

476

s

相比于无热管理系统

基于风冷的模拟电池表面温度降低了

12.

9%

基于热管冷却的模拟电池表

面温度降低了

28.

0%

;

三种散热方式中基于热管冷却的电池热管理系统效果最佳

可将模拟电池最高温度和温差

控制在

35

5

以内

关键词

:

动力电池

;

热管理

;

热管

;

实验研究

1

引言

在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的严峻挑战下

许多

国家承诺在本世纪中叶减少碳排放并实现碳中

双碳目标

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新的机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

动力电池性能对

其行驶里程和寿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伴随

着电池大尺寸和模块化

热安全问题愈加突出

电池热管理系统

(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

tem

BTMS

)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究者就不同传热介质

(

空气

相变材

)

BTMS

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

希望通过合理

的设计以降低电池模块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

前风冷

BTMS

主要集中在电池模块布局

气流

通道设计

和模型控制

但由于空气的比热容

和热导率低

温控表现并不理想

相较而言

液冷

拥有更高的传热系数和空间紧凑性

温控表现优

但由于严格的密封条件和压力需求

增加

了系统复杂性

限制了实际应用

基于相变材料

(

phase

change

material

PCM

)

BTMS

具有零能

无移动部件和高潜热等优点

PCM

本身

导热能力较差

并且一旦温度超过熔点

PCM

冷却性能就会显著降低

热管由于极高的传热系数

具有易集成化

温度波动范围小及成本低等优势

引起学者们

广泛关注

Wang

采用模拟电池作为实验对象

发现在高温下热管仍能确保电池正常运行

Ye

等人

指出对于动力电池快速充电时产生的热

问题

风冷

液冷和基于相变材料的

BTMS

都难以

解决

但使用热管冷却的动力电池在

8C

的快充

工况下温度仍在合理范围内

随着技术的发展

对热管的传热性能有了更

高的

研究人员主要通过结构优

操作条件

和管内工质

三个方面对热

管热性能进行提高

其中强化传热最有效的是选

择高效的工作流体

对于单工质热管

Kannan

通过实验研究纯水

甲醇和乙醇热管

发现

工作温度低于

30

甲醇热管热传输能力最

;

而在

40

70

纯水热管传热能力较强

由于单工质有其物性上的局限性

将物性差异较

大的单工质进行混合并形成互补

其产生的温度

滑移与浓度滑移特性将有助于提高热管的传热性

Jouhara

等人

通过研究乙醇

水共沸物

作为热管工质的特性

发现乙醇

水共沸物相比

于采用水为工质

能明显增强热管传热能力

迅等人

选取甲醇

丙酮混合物为工质发现混

合工质的传热特性与混合工质的携热能力和阻力

特性相关

Cui

等人

发现在低充液率下加入水

可以提高甲醇基热管换热性能

但没有讨论不同

混合比的影响

综上可知

目前对基于热管冷却的

BTMS

究还不全面

基本为单一工质

本文基于甲醇基

二元混合工质热管的传热特性研究

搭建实验测

试平台

并将其应用于

BTMS

与风冷

BTMS

进行

比较

研究结果可为今后

BTMS

发展提供理论依

据和数据支撑

2热管性能测试

甲醇基二元混合工质热管传热特性实验测试

系统如图

1

所示

主要由热管

风冷系统

电阻丝

加热系统

真空充液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

1

热管实验系统示意图

热管管壳为纯铜

(

λ

w

=

385

W

/

(

m

·

K

)

)

径为

8.

32

mm

壁厚

0.

8

mm

蒸发段

绝热段和冷

凝段长度分别为

200

mm

100

mm

200

mm

凝段采用风量为

0.

33

m3

/s

的风机进行散热

;

发段采用电阻丝加热

并裹有保温材料

减少向环

境的散热

真空充液系统由真空泵

真空表和充

液器构成

采用防水密封胶确保系统密封性

据采集系统由热电偶

数据采集仪和计算机构成

7

组热电偶

(

Omega

T

±0.

1

)

沿热管轴向布置

尽可能保证采集数据准确性

每组热电偶沿径向均

匀布置

3

取平均值作为该测点的壁面温度

选择不同充液率

(

30%

70%

)

和纯水比例

(

5%

95%

)

的甲醇基二元混合工质进行实验

两种单组分传热工质的热物性参数如表

1

所示

实验时

先通过真空系统将热管内压力抽至

20

kPa

(

真空度为

0.

8

)

调节加热功率为

30

W

采用

Agilent

34970A

监测输出的测点温度数据

确保无

异常波动

;

当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时

保存数据后进

行下一个工况的实验测试

实验过程环境温度维

持在

25

±

1

1

单一工质的热物性参数

(

101.

325

kPa

)

2

纯水

甲醇混合工质热阻

3

不同工作液的启动特性

2

所示为不同纯水比例的甲醇基二元混合

工质热管的热阻随充液率变化规律

3

所示为

相应几种热管的启动特性

由图可知

当充液率

30%

纯水比例为

5%

时重力热管热阻最小

数值为

0.

447

K

/W

相较于甲醇单工质热管减小

35%

较纯水单工质热管减小了

47.

2%

这是

由于甲醇和水混合后产生温度滑移和浓度滑移

拥有更大的相变区间

导致传热效果提升

;

此外

含有

5%

纯水的热管启动时间最短

200

s

较其它提前了

33%

这是因为该混合工质的甲醇

含量最高

由于甲醇黏度小

因此更易于启动

选择充液率为

30%

纯水比例为

5%

的甲醇基

二元混合工质热管作为

BTMS

散热元件

3热管理系统设计

3.1模拟电池设计

实验以

210

AH

矩形

LiFePO4

电池单元为研

究对象

基本参数如表

2

所示

2

动力电池模块基本参数

对于

LiFePO4

电池而言

Sato

认为锂离子

电池产热主要为焦耳热

极化热

化学反应热和副

反应热

在实际情况下

锂电池发热量主要来源

于内阻产生的焦耳热

本文采用

3

C

放电倍

率对电池温度特性进行研究

此时电池发热功率

30

W

1

476

s

后放电结束

为便于实验研究

假定电池发热均匀恒定

用模拟电源替代实际电池

设计加工与实际电池

几何尺寸相同的矩形铝壳

铝壳内均匀布置加热

电阻丝

并填充具有高导热性的氧化镁粉

热源产

热量为

30

W

3.2实验系统与方法

甲醇基二元混合工质热管

BTMS

实验系统如

4

所示

主要由热管散热装置

模拟电池

测试

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组成

其中热管散热装置是

5

根甲醇基二元混合工质热管及铝板组成

板尺寸与电池大小一致

能够与电池紧密接触

热量快速传递给热管

BTMS

置于绝热环境中

可避免向环境的散热量

图4

热管散热系统示意图

5

电池表面温度测点布置

实验前

对相关测试仪器进行校准

电池表

面热电偶

(

Omega

T

±

0.

1

)

布置方式如图

5

首先进行无热管理电池实验

通过调节稳压

电源模拟电池放热量为

30

W

将模拟电池自然放

置不采取任何热管理措施

采用数据采集仪

(

Agilent

34970A

)

记录模拟电池

1

476

s

内表面温度变

并时刻观察输出的测点温度数据

确保无异常

波动

;

待模拟电池温度降至室温后

继续启动加热

系统模拟发热量

采用风机

(

V

=0.

33

m3

/s

)

对模拟

电池进行风冷强制散热实验

记录模拟电池

1

476

s

内表面温度变化

;

待模拟电池温度降至室温后

将热

管散热装置与电池紧密接触进行热管

BTMS

实验测

调节加热功率模拟发热量

利用风机将热管冷凝

段热量带走

记录模拟电池

1

476

s

内表面温度变

实验过程环境温度维持在

20

±1

3.3实验误差分析

本研究直接测量参数为温度

电压及电流

热电偶校准后的误差为

±

0.

1

电压读数精

度为

±

0.

01

V

电流读数精度为

±

0.

01

A

间接

测量参数为温差

热阻和功率

根据误差分析计

各参数测量误差如表

3

所示

:

表3实验主要参数误差

4结果分析

6

为模拟电池在

3

C

放电倍率

三种散热

方式下表面温度变化

由图

6

(

a

)

可知

随着电池

开始工作

(

模拟热源启动

)

电池表面温度逐渐升

在自然放置不采取任何热管理措施的情况下

1

476

s

放电结束后电池表面最高温度为

48.

2

最大温升为

28.

3

此时动力电池温度已经

远大于最佳工作温度

35

靠自然对流散热

无法满足电池正常工作需要

由图

6

(

b

)

可知

BTMS

电池测点最高温度为

42.

5

此时动力

电池温度在正常工作范围内

但仍大于最佳工作

温度范围

6

(

c

)

所示为采用本实验设计的热管

BTMS

放电结束后电池测点最高温度为

35.

6

大温升为

15.

4

相比于其他两种散热方式

温度升高速率最慢

且表面最大温差小于

5

足动力电池正常工作需要

另外

通过分析比较图

6

(

a

)

(

c

)

得到三种

散热方式下模拟电池表面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的

下降情况

如表

4

所示

由表中数据可知

与无热

管理系统相比

热管

BTMS

可使电池表面温度下

26%

28.

7%

可将电池温度控制在最佳工作

温度范围内

图6三种散热方式下电池表面温度

表4三种散热方式下电池表面温度比较

7

为模拟电池在无热管理

强制风冷和热

BTMS

三种散热方式下表面平均温度变化情

从图中可以看出

自然放置不采取任何热管

理措施的模拟电池表面平均温度一直大于风冷和

热管

BTMS

这是由于自然冷却时空气对流换热

系数低

电池换热量小

;

对强制风冷和热管

BTMS

而言

在散热初始阶段

(

400

s

)

电池表面平均温度

相近

主要原因是热管需要一定的启动时间

;

随着

电池持续放热

当表面平均温度增加到

25

采用热管

BTMS

的电池平均温度上升趋势明显减

此时电池热量通过热管传递至冷凝段被风机

带走

当电池放电结束后

三种散热方式中热管

BTMS

的冷却效果最佳

表面平均温度为

33.

5

较无热管理电池表面温度低

13

较风冷电

池表面平均温度低

6

可使表面温度处于最佳

工作温度范围

图7电池表面平均温度变化

5结论

论文基于前期二元混合工质热管换热性能研

究的基础

搭建实验测试系统

研究了三种散热方

式对动力电池表面温度的影响

分析讨论了模拟

电池在无热管理

强制风冷和热管

BTMS

三种散

热方式下

表面温度随工作时间的变化关系

果表明

:

3C

放电倍率下

当模拟电池工作

1

476

s

自然放置不采取任何热管理措施的电池表

面温度最高

温升最快

;

采用热管

BTMS

时表面温

度最低

温度上升最慢

本文实验条件下

强制风

冷散热比无热管理措施的模拟电池表面最高温度

降低了

11.

6%

热管

BTMS

比无热管理措施的模

拟电池表面最高温度降低了

26.

0%

三种散热

方式中热管

BTMS

冷却效果最佳

可以将模拟电

池平均温度控制在最佳工作温度

15

35

文实验研究结果对于将热管换热装置与

BTMS

结合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黄茹,黄澳,鲁进利,韩亚芳,岳胜男,汪琪薇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标签: 表面温度 最高温度 管理系统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资讯播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