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汽车 > 正文

汽车业复工战"疫" 李万里:放眼全年影响有限

2020-03-13 10:37:00来源:经济日报  

李万里认为,疫情一旦转折,汽车生产秩序和市场环境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放眼全年影响有限。在国际市场,由于中国汽车整车的国际贸易总量比例偏低,影响不会太高;但汽车零部件的国际进出口贸易总量比例较高,影响会大一些。“疫情等突发事件对汽车产业的影响是短暂、轻微的;全年而言,疫情对汽车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会在几个百分比之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针对车企“复工”话题,近期采访了多家高档车品牌,合资品牌,自主品牌,新势力品牌的营销负责人,共同探讨如何在继续做好科学防控的同时,做好特殊时期的营销工作。今日,推出系列稿件的第五篇:行业专家预测“疫情”之后,市场何以迅速反弹。

国内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几乎“停摆”的汽车产业也渐露恢复势头,但仍困难重重,多位专家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采访时,给出宏观预测,即汽车产业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也有望迎来强势复苏和反弹。

汽车生产、销售仍面临困境

日前,中期协秘书长助理许海东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透露,“国内23家汽车企业集团(203个生产基地,年销量占比超过96%)中,已有173个生产基地复工,复工率85.2%。”

疫情期间,汽车4S店一片冷清 郭跃/摄

但在看似“繁荣”的复工率背后,却是实则“惨淡”的复产率,许海东继续表示,“汽车行业复产率在逐步增高,但肯定低于复工率,”一位业内人士更是透露,国内汽车行业复产率尚不足三成。“造成复产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仍是人员尚不到位,同时,行政审批、零部件供应等环节,也共同导致了汽车企业复产难的困境。”许海东说到。

生产端充满挑战,销售端同样不容乐观。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最新数据,3月初,汽车经销商综合复工效率仅为48.08%。其中,门店复工率78.4%,销售效率仅35.8%,售后效率41.5%,汽车经销商生存压力仍然巨大。

从部分企业的产销数据来看,2月,上汽集团销量下降87.0%、本田下滑85.1%、丰田下跌70.2%……无不印证了车市的“惨烈”。许海东认为,“疫情还将进一步分化车企表现,竞争力弱的企业在复产、复销环节将面临更多资金压力,未来不容乐观。”

疫情影响短暂、有限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学术委员会专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原副巡视员李万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汽车制造业产生影响的因素,可分为突发性事件与经济因素波动两种,两者显著不同。”

“本次肺炎疫情属于突发性事件,对汽车产业的影响将较轻微、短暂。在疫情发生、发展、消退及逐渐恢复的过程中,汽车市场的活跃程度受到影响;但疫情一旦转折,汽车生产秩序和市场环境会在较短时段内得到恢复,放眼全年影响应该有限。在国际市场,由于中国汽车整车的国际贸易总量比例偏低,影响不会太高;但汽车零部件的国际进出口贸易总量比例较高,影响会大一些。”李万里继续解释。

“此外,国内外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疫情缓解以后,前期推迟的消费和投资得到释放,经济会有一定幅度的恢复型反弹。而汽车市场是经济领域最典型、最活跃的产品部分,预计一定会充分展示这一特征。”李万里由此预测,全年而言,疫情对汽车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会在几个百分比之内。

产业优胜劣汰将加速

相较于疫情等突发事件,结构型经济调整才是真正能够动摇产业根基的因素。李万里具体讲到,“经济因素波动周而复始,往往需要一个周期,结构性经济因素的影响周期可能会更长,甚至会由此改变市场形态和产业发展趋势。”

“这方面,首先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同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与供应链,且大部分集群在中国,不会因短暂的疫情而发生变化;再有,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汽车行业包括零部件制造业、供应链、售后服务体系当中,已形成一批有实力、有规模的本土企业群,应对疫情等突发事件已经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由此,李万里肯定到,“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判断不会轻易改变。”

“但同时,近几年国际、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化,也会对汽车制造业带来深刻影响,甚至会改变市场形态、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的现有格局,加速推动优胜劣汰的进程。这才是汽车产业和市场的真正考验。”李万里总结到。(郭跃)

标签: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资讯播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