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正文

年轻人回村记:创新创业 带头致富

2023-07-05 17:54:27来源:中国新闻网  

图为城庄镇打造的枣木香菇。 刘生锋 摄

中新网吕梁7月5日电 题:年轻人回村记:创新创业带头致富

作者 范丽芳 冯海砚


(相关资料图)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长期以来,由于人才单向从农村流入城市,农村人才严重短缺,一些好政策、好项目、好产业无法落地实施。

这是摆在乡村振兴面前的现实问题。

基层用“三心”引凤还巢

一排排大棚鳞次栉比,一袋袋菌棒整齐码放,一个个浅褐色的香菇似小伞伫立……盛夏时节,走进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城庄镇,几百座香菇大棚格外引人注目。

临县县委常委、城庄镇党委书记孟飞手头工作不多的时候,总喜欢去香菇种植基地转一转,和“领头人”拉家常、谈发展。这些“领头人”是前几年城庄镇走出去的一批年轻人,他们有做钢材生意的,有开超市、开宾馆、开网吧的。

从主政城庄镇第一天起,孟飞就想把这批年轻人“喊”回来,但怎么“喊”才能回来?靠政策还是靠情感?

经深思熟虑,城庄镇在“用心引才、精心育才、真心留才”上发力,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既挖掘储备本乡本土的种养能手和带富能人,也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创业青年、电商能手等返乡创业。

因地制宜出台的政策,让一些有志于反哺乡村的能人贤士悉数归来,再加上对生养热土和父老乡亲的淳朴感情,“人才回流”的辐射带动效应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年轻人想回家乡做点事情。

年轻人成乡村振兴“主力军”

“师傅,注意轻拿轻放。”见到小马坊村村民张卫卫时,他正在帮工人将菌棒摆放在大棚内的架子上。撩开遮阴网和保温膜,一个个菌棒整齐摆放,淡淡的菇香扑鼻而来。他指着一旁的大棚介绍道:“每座大棚种植香菇12000多棒,目前有26个大棚,还有一部分正在建设。”

张卫卫一年前还在青海西宁做钢材生意,如今回到村里,成为村里第一批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触动我的不只有乡土乡愁,更重要的是看到了镇党委、政府对外出创业青年的真诚邀约。”他在返乡创业的同时,还带动解决了周边村民就业难题。

距离张卫卫的香菇种植基地不远处,临县万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初具规模,连片的大棚一眼望不到头。负责人张锋也是村里“引回来”的年轻人。因外出办事,基地的一些日常事务由他的父亲张计平帮忙料理。

张锋成立公司,建成示范出菇棚45栋、200吨香菇脆深加工生产线项目。 刘生锋 摄

张计平介绍:“目前,我们173个大棚种满了香菇,前后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也带动了不少村民就近就业,固定用工就有120多人,每人每月工资都在3000元以上。”

同样返乡创业的王艳芳,还在网络平台开设账号,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宣传城庄镇的枣木香菇品牌,现在已有近3万粉丝,“将直播间设在香菇种植大棚,让消费者通过直播镜头看到香菇从采摘到烹饪制作的全过程,大大缩短田间到舌尖的距离。”

这样的效应也是孟飞想要看到的:年轻人回来了,产业有人做了,最重要的是产业活了,乡村振兴有了希望。

年轻人成村里“当家人”

“外出打工开眼界,返乡创业惠乡邻。”城庄镇围绕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回引计划”,不仅吸引在外创业成功青年返乡创业,还回引了优秀青年担任村“两委”主干,充实了基层干部力量。

今年35岁的郭小飞,曾在外做生意多年。2021年村“两委”换届,一心打算回家的他当选郑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上任就带领村集体修建了6个香菇种植大棚,第一年便为村里带来2万余元收益。

着眼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进优秀青年充实基层干部力量,引入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培育本土专家,探索电商宣传模式……城庄镇一揽子“人才回流”政策真正让“土专家”“田秀才”发挥着“头雁效应”,带动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所长、大展身手。(完)

标签: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资讯播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