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正文

“这也是我心爱的校园”——“洋学生”活跃在上海高校抗疫一线

2022-04-22 05:03:04  

新华社上海4月21日电 (记者 吴振东、杨恺) “一定要注意手部清洁,不要触碰眼睛鼻子。”最近,复旦大学国际学生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美国籍留学生吕娇婕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校园防疫志愿者。

提醒同学做好防护;配合发放餐食、抗原检测套件;完成楼道消杀等工作……吕娇婕经常忙至深夜,衣服也常常汗湿。

“帮助别人并被他人需要,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吕娇婕说,“我现在知道每层楼住了哪些同学,和很多人都成了朋友,还约定解封后一起下馆子。”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上海高校普遍实行封闭管理。在校园防疫一线,众多国际学生发扬志愿服务精神,守护师生平安。

和吕娇婕一样,来自日本的榎本洪锐也是复旦大学国际学生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他告诉记者,服务队平时的工作是帮助国际学生融入复旦生活,现有30名队员,其中绝大多数都在此次疫情发生后主动请缨,成为防疫志愿者。

复旦大学国际学生志愿者服务队队员正在维持核酸检测候检秩序。受访者供图

2020年疫情首次出现时,榎本洪锐就以志愿者身份为同学们服务。今年3月中旬,一则“楼长召集令”在服务队的微信群中发布,榎本洪锐第一时间响应,担任校内8号辅楼楼长。他经常在楼内上下搬运桶装饮用水,每次搬完都汗流浃背。“只要是能帮助到别人的事情,我都会去做。”他说。

“这也是我心爱的校园,我也有守护的责任。”当1号辅楼原楼长因身体原因无法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时,复旦大学印度尼西亚籍留学生陈衍宏迅速顶上,他用自制海报装点宿舍楼大门,提醒同学“足不出楼”,后被其他楼长模仿并改良。

“我发现有人在门口贴了纸条,上面写着‘志愿者朋友们辛苦了,谢谢你们’,这说明我们的工作一直被同学们看在眼里。”陈衍宏说,读到纸条的那一刻,他瞬间觉得不累了。

上海外国语大学防疫志愿者、尼日利亚籍留学生秦歌为同学配送物资。受访者供图

在上海求学,许多留学生已把学校视作“第二个家”,把上海视作“第二故乡”。一些学生表示,自己所做的一切,就是希望帮助这座城市尽快好起来。

上海外国语大学哥伦比亚籍留学生伍丽仪也毫不犹豫地报名成为宿舍楼防疫志愿者。她每晚10点到寝室进行人数核对、登记抗原检测结果等工作,并在核酸检测时负责维护候检秩序,“虽然每天做着相同的工作,但我相信这些小事能够为战胜疫情注入力量。”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伍丽仪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老师、同学、后勤工作人员对待防疫的认真态度,也带给她更强烈的归属感。她说:“作为留学生,我深切感受到中国政府阻击疫情的决心和努力,也相信这一段志愿者经历将会成为我人生的难忘回忆。”

“妈妈,我在中国很好,请放心。”上海大学叙利亚籍留学生王鸿宇经常和妈妈在电话中聊起中国抗疫,并把在学校做防疫志愿者的工作日常拍成视频,传给妈妈。

督促同学们按时做抗原检测、在食堂帮助打包餐食、与老师一起分发防疫物资……王鸿宇似乎比疫情前更加忙碌,“击败病毒需要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我相信经过所有人的努力,上海不仅能恢复当初的样子,还能变得更‘强壮’。”他说。

标签: 这也是我心爱的校园洋学生活跃在上海高校抗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资讯播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