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正文

【大国基理】盘活优质生态资源 创新乡村治理模式

2022-04-20 22:45:47来源:人民论坛网  

作者:薛永基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是其中重要内容。2021年4月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成为我国首个将“两山”理念落实到制度安排和实践操作层面的纲领性文件。可见,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是目前国家同时推进的两大战略安排,构成县域治理的两大主题。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是县域治理的两个关键环节。生态治理为产业发展营造可持续环境,产业发展为生态治理提供物质保障,二者的协同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内在要求。

如何从体制机制上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创新乡村治理模式,优化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盘活优质生态资源,发挥资源集聚效应,促使二者共同目标实现,是县域治理需破解的主要难题。应从组织、人才、文化、社会参与等多个维度构建整合服务型乡村治理模式,探讨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乡村产业需求的相关关系,通过合作与联动重塑结构、整合功能、优化机制实现资源保护、价值实现、协调发展、治理有效的乡村治理目标。

构建协同的组织保障机制。各地应根据自身治理特色研究探讨基层党组织对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乡村精英和村民等多元主体的角色与功能的整合,构建一核多元的组织架构,实现政治统领、组织优化、权力平衡的互动格局,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同时,基于多元主体的角色、功能和互动性,从组织动员、利益协调、平等合作、协同联动四个方面探讨组织有机分工、有序合作、整合功能实现的机制。重点是提升党组织的组织能力,目标是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兼顾党组织建设领导其他组织建设、组织振兴促进农村振兴的方针,创造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协调发展的典范。

构建协同的人才引入机制。“人”在县域产业发展协同实施中起着重要作用。产业兴旺及生态治理均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支撑。基于整合服务型乡村治理模式,各地需研究探索下乡人才、返乡人才和乡村精英“引进来”“留得住”的影响因素,探讨乡村人才汇聚、引擎功能实现的路径,为生态产品持续供给和产业振兴提供基础支撑。其一,要建立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协同的人才引入机制。让更多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创新人才参与到县域治理中来,切实了解人才需求,优化引入人才队伍的待遇及福利。其二,鼓励高校毕业生、科研人员等高层人才返乡创业助力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协同发展。对加强农村创新创业产业链、供应链的优质项目和开展重大创新性科研项目的人才或团队带头人加大资助力度。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青年人才回乡返乡进行创新创业。营造集“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干事”为一体的乡村创新创业环境,鼓励更多返乡入乡人员发展有创意、有效益的绿色低碳新产业。其三,打造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县域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均离不开科学技术。因此,要培育一批在绿色低碳、粮食安全和智慧农业等领域具有战略创新思维、具有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深刻把握能力,同时具有领衔决胜重大科技攻关统筹协同能力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构建协同的文化作用机制。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内涵所在,同时也是使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提高的关键因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协同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灵魂,在县域生态治理中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深刻悠远的。另一方面,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生产力资源,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支撑。通过对乡村独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市场运作,能够促进其发展为具有特色的绿色生产产业,构建三产融合的综合发展的产业体系。

构建协同的社会参与机制。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生态保护管理、经济产业链构建、社会监督管理的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协同机制。其一,建立健全社会投资和资本进入机制。以县域内产业园区作为平台和载体,制定社会投资与捐赠制度和相关配套政策,广泛吸收企业、公益组织和个人参与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鼓励支持社会资本领办生态恢复治理区块和项目。其二,优化经济产业链布局。充分利用治理中的社会力量,形成产业链条完整、产业布局合理、利益联结紧密的县域产业发展格局,打通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协同的产业通道。其三,建立健全立体的社会监督体系。完善生态与产业协同治理的信息公开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以保障群众对协同治理信息的知情权、监督权。接受各种形式的监督,坚决杜绝牺牲生态的产业发展模式。

标签: 大国基理盘活优质生态资源 创新乡村治理模式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资讯播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