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正文

绿色大道通万象——写在中老铁路开通之际

2021-12-03 12:25:34来源:光明日报  

从滇池畔出发,过“茶马古道”,看孔雀起舞,品普洱香茗,观山水风光……12月3日正式开通的中老铁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绿色之路”。

这条万众瞩目的中老国际铁路线起自云南省会昆明,经玉溪、普洱、景洪市至磨憨口岸,再经老挝境内的磨丁、孟赛、琅勃拉邦、万荣,最终到达老挝首都万象,全线为Ⅰ级电气化铁路,设计时速160公里,线路全长1000多公里,建成通车后,从昆明至景洪仅需3个多小时,至老挝首都万象可实现直达运输、当日通达。

这条漫长的国际大通道,从设计到施工、运营,一直都贯穿了“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

优化选线强化环保

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境内的尚岗一号隧道,全长5.8公里,穿越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和环境敏感地带。

“隧道优化取消了斜井,由原设计3个掘进工作面,改为进出口2个掘进工作面,给施工增加了难度,成本虽然增加了,但为保护生态值得。”中铁二十五局玉磨铁路项目部总工蒋才华说。

中老铁路工程项目从勘察设计开始,各方就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落实到设计的每个流程、每个专业中,综合考虑地质条件、环境敏感点、交通和城镇规划等因素,对线路走向、长短隧道、跨江桥、车站地点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比选,确定了经济、合理、环保又可行的线路总体方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绿色设计流程,共研究东、中、西三大走向,各种速度标准的方案60多个,研究线路总长约14000多公里,是新建国内段长度的近27倍,旨在通过创新的理念、细致的工作、科学的手段守护好绿水青山。

中铁二院中老铁路国内段总体设计负责人徐涛说,中老铁路国内段沿线有自然保护区20处、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森林公园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各3处。

设计方案时,通过现场调查,收集相关资料,认真听取沿线各地区的环保、水利、国土、规划等有关主管部门以及直接受影响群众对项目的意见,充分应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成果,绕避了各类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环境敏感点,降低了对沿线环境的影响,着力促进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施工过程中,参加建设的各施工单位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对桥梁桩基施工产生的泥浆、钻渣和污水等,采用专业设备运输至指定地点进行处理,剩余混凝土返回拌合站集中处置,对施工场地、施工便道及时洒水抑尘,安排人员对取、弃土场进行复垦复耕,最大限度降低铁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为了打造绿色节能环保型车站,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公司组织各参建单位广泛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充分运用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智慧工地云平台、VR安全体验馆等创新科技,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主材损耗,提高设备利用率,合理下料,废旧材料再利用,减少建筑垃圾;通过地面硬化、设置围挡、场地封闭及绿化洒水减少扬尘,做好施工区域周围树木绿植保护,加强周边绿化,保护土壤;在噪声污染、光污染、水污染、建筑垃圾处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中老铁路站房节电设备设施配置率达80%以上,节水设备设施配置率为100%。

大象漫步鱼儿畅游

中老铁路经过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美丽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闻名于世,是镶嵌在祖国南疆的一颗璀璨明珠。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有占全国1/4的动物和1/6的植物,被誉为“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

野生亚洲象自19世纪以来数量迅速减少,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在中国,亚洲象也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在仅有300头左右,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州和普洱市等地,野象谷车站又恰好处于野象活动的区域。

在铁路设计过程中,在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协同下,相关部门单位调查了亚洲象的分布和迁移通道,最终决定线路走向避开亚洲象主要活动区域,通过延长隧道、以桥代路、设置隔离栅栏和声光屏障等措施,将铁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野象谷车站,与亚洲象自然保护区毗邻,推窗见绿、出门进林,远眺就像一只亚洲象挺着象牙在热带雨林里悠闲漫步。

车站以现代的建筑手法结合传统材料展现出野象谷的独特风情,极具地域文化特色,因而成为铁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融合共存的典范,绿色线的意义更加凸显。

有着优美传说的南腊河,是穿越西双版纳望天树热带雨林主题公园的一条河流,岸上雨林景观优美,鸟声清脆,河里有上百种鱼类,物种资源珍贵。

设计之初,中铁二院通过大量走访调查,发现中老铁路选线要跨越南腊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区内记录有94种鱼类,包含有珍稀濒危水生动物。

“为保护南腊河区内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量,我们通过在河岸两端设置桥墩,采用大跨度64米的桥梁一跨跨过南腊河方式,减少噪声、振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达到预防或减缓施工期间对保护区影响的目的。”中铁二院中老铁路国内段项目部总工龚庆五介绍。

在施工建设中,中铁二院通过加强施工期环境监控和管理、开展水域生态修复、实施鱼类增殖与水生生态监测、加强风险事故防范、加强渔政管理及环保宣传等措施,有效减少工程施工运营对保护区鱼类及生态功能的影响。

“挂篮法作业相当于工人在一个全封闭的‘挂篮’里进行施工,挂篮高悬在铁路桥体下方,下面是波涛汹涌的江水。”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滇南铁路建设指挥部喻有彪说,“挂蓝兜底,避免了混凝土、焊花等掉入江河之中,让嬉戏的鱼虾自然生长。”

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通过实施水域环境监测、繁殖期避让、枯水期调控、雨污分离、降噪、污水治理等措施,组织参建各方合理优化土方开挖方案,并每年定时协同对西双版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补偿增殖放流,加强了对南腊河特有鱼类种质资源的保护。同时,控制施工范围,确保挖填量最小化,以减少对地面植被的破坏,设置五级沉淀池以控制施工废水排放,采取道路硬化、植草植树等防护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修筑与山川同美的绿色生态廊道。

景随路走绿随车移

走在位于景洪市的勐罕镇橄榄坝坝区、中老铁路国内段第一长桥橄榄坝特大桥,水涟漪,山锦绣,四周郁郁葱葱,让人心旷神怡。

“从高空俯瞰,大桥宛如一条柔美的曲线,有的区段避开了民族村寨,有的避开了特色民居。”中铁二十二局玉磨铁路项目部总工程师姚日高绘声绘色地描述道。

橄榄坝特大桥全长3.5公里,共有墩台108个,由东向西穿越田野、鱼塘、芭蕉林和橡胶林。以特大桥梁方式穿越风景如画的橄榄坝坝区,大幅减少了土地占用,原有的公路、通道也不受影响,仍然穿行自如。

在设计之初,大桥设计方就充分考虑当地群众居住地的生态环境,将环保、水保纳入施工组织,编制详细的环保实施规划。

作为中老铁路国内段建成的主体,中铁昆明局集团公司始终把生态环保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贯穿铁路建设全过程,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沿线环境保护工作。根据沿线不同气候特征、植被状况、地域文化等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绿化植物进行种植,夯实地基,固化边坡,减少水土流失。在对全线绿化建设按照“目之所及绿化全面覆盖”的原则进行一体化打造的同时,深度考虑沿线地域特色和景观文化,种植具有代表性的绿植,做到既整体协调又各具特色。

截至目前,中老铁路国内段对环境敏感区内及城镇周边的重点桥梁均进行了景观提升,桥下进行景观绿化处理,共栽植灌木2860多万株,沿线构建起了品种丰富、层次多样的绿色长廊,与亚热带、热带地区“植物王国”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一站一景”的精品站房已基本完成;绿化工程完成346万平方米,国内段沿线已基本呈现“四季常绿,站区有花”“景随路走,绿随车移”的绿色生态景观。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韩博说:“一条铁路,把中国和老挝更加紧密地连结在一起,中老铁路是友谊线、民生线,更是绿色线。应该说,中老铁路比较好地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两大方面,充分彰显了绿色发展理念。中老铁路沿线的经济发展在搭上‘绿色快车’实现新的、更大突破的同时,沿线的热带雨林及其生物资源也得到了充分保护。中老铁路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建设运营全过程,不仅为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注入绿色发展动力,更丰富了‘一带一路’的建设内涵,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向更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任维东 本报通讯员 张伟明)

标签: 绿色大道通万象——写在中老铁路开通之际 青海新闻网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资讯播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