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房产 > 正文

东莞为开发商“让利”,新房销售限价取消!这些城市也纷纷放出利好

2022-03-16 09:19:47来源: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  

3月13日,东莞首批集中供地正式挂牌,共计出让8宗地块,起拍总价170.83亿元,将于4月19-20日进行集中竞价出让。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东莞首次实施“两集中”供地。从东莞首批集中供地出让规则来看,三方面变化引起业界关注:一是土拍取消建成后的限售价格,二是竞买保证金大幅下调,三是部分取消配建要求。

“从东莞的土拍政策调整可看出,政府给开发商让利的心态很明显,各地都希望在供给端让利,通过拿出优质地块、降低出让门槛、给出利润空间、提高新房售价等吸引开发商。”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认为。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14日,除北京已于2月16-17日率先完成首批集供地外,包括上海、厦门、重庆、成都、厦门、青岛、合肥、东莞、福州、长沙、苏州等在内的10余个城市已陆续公布今年首批集中供地情况。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000681)(图文无关)

各城纷纷推出优质地块

记者注意到,今年的首批集中供地,不少城市都拿出了“好货”。

3月10日,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网发布中心城区首批次集中供地出让公告显示,今年首批集中供地共推出13宗商住用地,合计出让面积约1361亩,可建体量约147.1万平方米,总起始价约94.3亿元,计划于3月30日集中公开出让。

虽然在供地规模上相比去年同期明显缩减,但此次重庆集中供地主要涉及中心城区范围,并优先安排供应成熟的优质地块,地块面积适宜,且位于轨道站点、商圈附近和产业园区周边。

再看上海。2月23日下午,上海公布了今年首批集中供地情况,总共推出40宗土地,起始总价约为850.7亿元,将于3月22日至31日期间出让。

从出让土地分布的片区来看,多位于上海楼市成交较为旺盛的片区。其中,松江、青浦、嘉定等传统交易热门地区仍是供地主力。此外,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和南汇等5大新城及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土地供应量也有所增加。

增加优质土地供应的还有厦门和苏州。2月22日,厦门披露了今年土地供应计划,首批集中供总有涉宅用地10宗,而一次性推出5幅岛内商住地块,这在厦门市场实属罕见。3月9日,苏州推出的今年首批集中供地中,包括位于湖东、奥体等核心区域的多宗优质宅地。

放宽拿地条件成主基调

从目前已挂牌首批集中供地的城市来看,给企业放宽拿地条件仍然是主基调。

比如上海,今年首批集中供地将之前的“随机值”政策调整为所有竞拍人均可修改其报价,不再按照之前仅由“相同出价中的后者修改报价”。

业内认为,该条竞价规则的改变,直接增加了其余报价人在出现相同报价后的参与度,更加降低了利用相同报价进行报价操纵的可能性,使公平性得到了更好保证。

在土拍规则上有所放宽的还有首次实施集中供地的东莞。具体表现为:取消无偿配建安居房要求;虽然限制了总价,但未限制建成后新房销售价格;下调部分去年挂牌过的地块竞买保证金。

如东莞去年挂牌过的2022WR003长安地块,当时出让时曾提出“需无偿配建宗地10%比例的安居房和停车位”等要求,但此次集中土拍中类似要求已被取消。

中指研究院广州分院研究主管陈雪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东莞土拍政策放松来看,降低参拍保证金可以为房企现金流减负,取消无偿配建及取消新房限价可提高房企的开发利润。东莞土拍政策的调整,有利于激发房企拿地的积极性,从土地端提高房企拿地信心进而促进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土地市场仍有下行压力

早在今年2月中旬,北京便率先完成2022年首轮集中供地。

2月16-17日,北京土地供应18宗地块,其中17宗成交,1宗流拍,总成交金额480.23亿元,参拍房企有50多家,最终绿城中国拿下3宗,华润置地斩获2宗,中海竞得2宗,金地和保利以联合体形式拿下2宗地。

从整体溢价率和流拍率来看,北京首批供地呈现出“不火但非常稳”的局面,其中拿地房企仍然以国企和央企为主,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营房企的资金压力并未解除。

此外,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今年1-2月,TOP100企业拿地总额1440.9亿元,拿地规模同比下降62.7%。与此同时,一线城市房企拿地占比最高,城市群中长三角居首位。

从布局城市等级来看,50家代表房企今年前两月在一线城市的投资面积占比最高,为36.2%。从布局区域来看,企业热衷于在长三角拿地,占比达到38.1%。

“从各地公布的2022年土拍的政策来看,整体呈现出放松态势,但参与竞拍的房企仍以央国企及地方平台为主,这也说明土地市场总体上依然有下行的压力。”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尤其是在房屋销售市场还没有出现显著回暖的时候,各地土拍市场完全复苏还需要时间。整体而言,目前房企的投资积极性仍处于修复过程,至少对于当前的土地市场不太乐观。因此,要密切关注土地市场面临的各类压力和阻力。

记者|陈荣浩

编辑|段炼 魏文艺易启江杜恒峰 王嘉琦

校对|何小桃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标签: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资讯播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