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房产 > 正文

涉房理财:曾经的“财富密码”如何吞噬财富

2022-03-14 07:18:02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郑娜

曾几何时,与房地产行业有关的投资理财产品,标签是稳健、有保障。这个小众且隐秘的理财市场,一度让投资人赚取了可观的收益,甚至被地产从业人员誉为“公司的隐性福利”。

不过,随着去年房地产市场降温,以及部分企业陷入流动性危机,涉房理财的风险敞口开始逐步暴露出来,房企无法如期兑付本息已不再是个案。

“过去打工攒下来的几百万,都被套到公司的理财产品里了,几乎是家庭的全部存款。”一位就职于恒大集团的员工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他看来,这笔钱似乎已经看不到收回的希望。

曾经让投资人轻松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涉房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私募债券等,如今在房企违约或延期兑付计划之下,已成为烫手山芋,拿在手上不知何时才能回本,想转手出去却已无人接盘。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如何降低投资损失,已是当下核心的问题。

房企的“隐性福利”

对于地产这一资金密集型行业,吸引到最多的资金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不二法门。

在2014年之前,房企主要融资渠道较为通畅,作为房企非标融资的地产系理财产品,规模并不大。2014年起,在去库存需求端持续向好、金融监管宽松等原因的共同驱动下,房企融资加杠杆动力较强,地产系理财开始扩张。

这一时期“购房宝”“利民宝”“职工宝”类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通常具有投资门槛低、年化收益率高等特点,投资人以业主、潜在购房者、房企内部员工居多。吸引员工购买自家理财产品,也逐渐成为各大房企的一项融资渠道。

多位房企内部人士向第一财经表示,身边的同事基本上都买过公司的理财产品。公开信息显示,阳光金服涉及投资人约1万人,其中员工约3000人;奥园的投资产品涉及投资人大概1500人,员工及家属占了一半以上。

据曾在某华东房企工作3年有余的薛冰介绍,一般公司发的理财产品,大家都会抢着买,可以购买多期,也可多人合买;通常会有10%~12%的收益率,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投资,而且底层资产都是公司的项目,这意味着只要能够正常销售回款、正常发债,实现资金回流,就可以实现兑付。“真的算得上隐形福利了。”

曾在阳光城(000671)某区域公司工作的杨晓周边的员工都入手了阳光城的理财产品,规模从几十万到百万不等。杨晓亦曾先后购买多只产品,“收益率高,而且之前所有的理财产品都如期、足额兑付,我们身在公司内部,对公司的情况熟悉,所以也比较放心”。

据杨晓介绍,公司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推出新产品,“比如国庆或节假日会推,某总裁或副总裁还会直播介绍,每个人都可以买很多只产品。”不光是地产板块的员工,包括教育等在内的阳光集团旗下其他板块员工,都可以购买理财产品,到期后可直接提现。

于是,2021年年中,他又买入了三只产品,回报率都在10%,周期均不足一年,本金总规模超百万元。

可惜的是,最后一笔投入随着阳光城的爆雷而陷入了兑付危机,隐形福利变成了财富黑洞。

杨晓回忆道,2021年10月就出现了兑付逾期的情况。“有当月理财到期的同事出现了无法提现的情况,”他说,“11月1日开始,华冕客服就对到期理财人进行电话通知。此后领导对员工逐个约谈,表示公司确实有现金流的危机,告诉我们如果有房子可以拿就去拿房子。”

同期,阳光城对外披露了包括现金分期兑付、实物资产兑付等在内的兑付方案;其中,本金偿还方案为,到期首月兑付10%,之后第7~12个月内,每月偿还15%;利息亦是7~12月分摊。

现金与实物兑付相结合,是多数出险房企给出的理财产品兑付方案。

杨晓采用了两种兑付方式的结合,一部分抵房、一部分现金。但还有许多投资者对这个方案并不满意,有不少阳光城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在社交平台上表示,或区域内无房可选,或拿来抵债的房源差,可能面临脱手困难等问题。

薛冰目前手中还持有部分原公司的理财产品,近期也已收到抵房的方案,但还没有具体细则。“其实,抵房操作起来有很多细节上的问题。比如房源所在区域是否限购、限售,以及网签、过户、更名等一系列问题,车位、商铺等还可能卖不出去。”他分析称,若是现房还好,若是期房,交付及未来变现都需要时间,同时尽管房子总价会略低于市场价,但总房价超过理财额度还要补差价,“所以现在抵房的方案,大家都比较排斥”。

而即便选了现金兑付,也难以保证原本的承诺能得到完全的履行。“现金兑付的方案最近也发生了不少变动,”杨晓说,理财群里有即将到期的群友从客服处获得的反馈称,到期日后还要15个工作日才能兑付一部分,“展期时间都不太一样,一直在变,也没有任何纸质通知或承诺。”有投资者也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称,2月份的“166”方案已经难以兑付了。

信托投资被套牢

相较于近年来才逐渐大范围兴起的理财产品,信托则是房地产行业一直以来的最主流融资方式。不少房企的招股书都曾揭示出与各大信托公司的密切联系。

而对于信托业来说,房地产信托产品拥有相对高的收益率和相对优质的抵押品,故而保持着对资金的持续吸引。有市场人士表示,信托本身风控严格,只做“确定”的事,而房地产算得上过去多年来最确定的投资,也就成为不少信托的选择。

于是,当房企难以按时还本付息,提供的延期兑付方案又无法得到投资者的认可时,信托“踩雷”也就成为无法避免的事件。“中信信托·深圳龙岗融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逾千位投资者最近就陷入了这样的困境。

投资人提供的信息显示,这项成立于2020年7月17日的信托计划,总规模共87亿元,信托期限不超过36个月,分为ABCDE类产品,根据产品时限及投资规模,年化收益率基本在6.8%~7.9%之间,最低投资额度为100万元。

继2021年2月、10月先后完成A、B两类产品的兑付后,当前本金余额约12.94亿元的C类产品原本于2月17日到期,此后还有约47亿元将在今年4~8月陆续到期。

但已陷入流动性危机中的世茂集团无法按期予以兑付,并曾给出每个工作日偿还1000万元的方案,预计偿还将时间超2年,投资人一开始并未接受该展期计划。

2月16日,世茂集团执行董事吕翼在投资者交流会上给出的新兑付方案显示,世茂预计在2022年全年,归还贷款本金的25%及利息;2023年全年,归还本金的35%及利息;2024年全年归还余下的本金40%及利息。

但无论是对兑付方案抑或是对受托人中信信托,投资人都颇为不满,他们认为相较于公开债首期兑付比例,世茂方面给出的首期兑付规模太少,“战线拉得太长”。

回本周期漫长

在当前的地产行业背景下,无论是普通的自然人投资者,还是专业机构投资者,似乎都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地。

“如果没有抵押物,硬展期一年的话,其实跟不兑付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张扬认为,“一年之后房企就会有兑付能力了吗?实际上不太可能,再融资已经断了,而交房、工程还要继续推进,利息也还在涨。这也就意味着,时间拉长了,房企负担加重了,相较于一年前更弱了。”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很多时候,也不是企业要故意赖账,而是手上确实没钱,无法按时足额兑付。”薛冰表示。

若接受房企给出的兑付方案,在市场行情不确定的情况下,过长的偿付周期让最终的兑付结果充满不确定性;而若采取较为进取的维权方式,走向起诉乃至破产清算的结局,投资者能拿回多少本金同样无法保证。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余伟权向第一财经分析,现阶段对于投资者来说,最好的方式还是跟开发商谈判,把同一个产品中的投资人集合起来,取最大公约数,与机构谈解决方案,效率更高,也会有一定的议价权,合理沟通,尽量减少损失。

“真的有必要的时候,再走诉讼程序。”余伟权表示,还是要判断对方的兑付能力,“理论上本金是可以保障的,但判决书上的保障和实实在在拿回钱是两码事。”

最近,包括张扬在内的投资者便通过与正荣的谈判,争取到了更好的兑付方案。从最初的展期一年、“10%+90%”的兑付节奏,到当前的“20%+80%+项目股权抵押”。“(这个兑付方案)通过的可能性挺大的。”

“其实我们还是更希望公司能渡过一个难关,至少能挺过这段时间,”杨晓说,“有些人家庭条件还不错,但我也有听说有些员工是跟好多亲戚凑钱买的理财产品,可能就是把整个身家放在里面,或者有人当时急用钱,甚至愿意打折出售自己的理财产品,但都挺困难的,所以还是希望老东家能平稳,让小家也能安稳度过这段时间。”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薛冰、杨晓、张扬为化名)

标签: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资讯播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