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通!内蒙古:澎湃动力,向“绿”而行

2025-08-28 14:56:29来源:新浪网  

【活力中国调研行】

从科尔沁的绿意盎然,到阿尔山百万亩人工林的浩瀚无际,再到额尔古纳河畔湿地的水草丰美,每一个镜头都展示着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最新最美的画卷。在这片土地上,新能源产业加持下的“绿色动能”澎湃涌动。从黄沙滚滚到草木蕃滋,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内蒙古正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资料图】

通往内蒙古科左后旗努古斯台的道路,掩映在葱茏翠绿之中。努古斯台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这里曾是全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如今却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

近年来,通辽市规划建设科左后旗科尔沁沙地“双百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其中努古斯台项目区就占50万亩。

“我们立足项目区自然条件、地类特点等,采取了以造代育、打造森林湿地公园、退耕还林、近自然林造林、综合治沙、封山育林、建设木本蒙中草药基地、飞播造林、自然恢复等9种治沙模式。”科左后旗林草局局长陈辉介绍。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2025年科左后旗在科尔沁沙地人工造林4.98万亩、人工种草6.01万亩、封山育林3.66万亩,为构筑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科右中旗,一望无际的绿地上,一大片黑色的光伏板整齐地排列着,板下的黑麦草、披碱草、狗尾草、紫花苜蓿长势正盛,随风摇曳,绿意盎然。这里是中广核科右中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区。科右中旗林草局副局长吉仁台告诉记者,这里探索创新了“草光互补”新型生态治理模式,利用光伏板的遮光降温作用,完成治沙面积1.13万亩。

作为“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的主战场,2024年,内蒙古以日均治沙6万亩的速度刷新了全国防沙治沙纪录。2024年内蒙古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2442万亩,占全国45.8%;完成防沙治沙1954万亩,占年初任务的113%,均居全国第一。

筑牢生态屏障的同时,内蒙古也在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端牢“能源饭碗”,做好能源稳产保供。

广袤的科尔沁草原腹地,一场绿色变革悄然推进。在霍林河露天矿复垦区,昔日矿山排土场,今日立起百米风机,正是能源结构加速优化的生动写照。2025年上半年,通辽市新能源发电量157亿千瓦时,占全社会总发电量40%。科尔沁草原正崛起为蒙东地区重要的绿色电力枢纽。

“绿色能源不仅是清洁动力的源泉,更是重塑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战略支点。”通辽市能源局副局长郭景华表示。

在奈曼旗工业园区,2024年实现新能源供电0.7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2.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1万吨。待新能源项目全部建成后,年节约标煤26.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0.4万吨,将真正实现“绿电在本地生产、在本地消纳、红利在本地共享”。

“利用绿电就地消纳的成本优势和蒙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机遇,通辽市积极吸引电价敏感型、绿电偏好型企业集聚,加快再生铝产业园建设,不断延伸产业链。”通辽市工信局副局长戴冠华表示。

在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兴安盟送电通辽项目巨大风电叶轮迎风转动——这个总装机278.9万千瓦的“飞地项目”,是霍林郭勒与兴安盟进行跨区域合作的新模式。“风光无限,土地资源有限——因此我们需要与邻市协同合作。”郭景华向记者解释,“邻市的新能源产业得以建设,我们就要那里发过来的电。”据悉,待项目全部投运后,年均可向霍林郭勒市输送绿电约90亿千瓦时,同时拉动兴安盟相关投资约130亿元,并带动产值约29亿元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项目。

截至5月底,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达到14309万千瓦,占全区电力总装机的52%,成为全国首个新能源装机突破1.4亿千瓦的省区。据测算,目前内蒙古已并网的新能源装机每年可产生约3000亿千瓦时绿色电力,相当于节约标准煤93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47亿吨。

内蒙古是我国名副其实的超级“碳库”,碳汇项目建设也走在了全国前列。评估显示,内蒙古自治区林草湿碳储量为105.38亿吨、居全国第二位,林草湿碳汇量为1.19亿吨、居全国第一位。

呼伦贝尔市林草局碳汇局局长白杨历数碳汇发展的一系列举措:“我们营造了碳中和林2000亩,助力在满洲里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实现碳中和。近7万亩CCER造林碳汇项目通过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系统公示,预计实现总减排量5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7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的消息显示,兴安盟突泉县防护林造林碳汇项目公示后,内蒙古在国家CCER碳汇平台公示项目达9个,位列全国第一,开发面积居第二;2023年以来,供给优质碳汇产品167万吨,实现价值6500多万元。

(记者 田延辉 王轩尧 周艺珣)

标签: 综合治沙 复垦区 再生铝 碳储量 CCER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资讯播报

推荐阅读